斜塔上的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伽利略的先进事迹,了解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实验演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概括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品味文中精彩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不盲从权威、崇尚科学,不断试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阅读人物传记的兴趣。
重点、难点:1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中精彩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活动预备
活动一:制作两个完全相同的摆,记录它们在摆幅不同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活动二:从同一高度抛下两个物体,观察物体的落地时间特点。第一组,两个物体的重量相同;第二组,两个物体的重量不同。
二. 情景导入
学生齐读第五单元卷首语,教师随机导课。
科学与文学是并蒂之花。科学是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养料,文学记载科学闪光的足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人物传记节选就与人类科学史上的两个伟大发现密切相关。
三. 活动过程
活动一:阅读“摆的规律”
7、两个活动小组分别展示“摆的试验”并说明研究结果。
8、设疑激趣:他们的试验结果是否正确?自然界的摆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可循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斜塔上的试验》第1—7段。
(1) 字词过关:学生默读选文,画出生字,多音字,重点新词。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 学生齐声朗读选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谁在什么时候最初发现了摆的规律?他发现摆的规律的整个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举手发言,回答提出的问题。
人物:伽利略
时间:伽利略上大学时
地点:比萨城某教堂,伽利略的家里
事情的起因:祈祷中他似乎发现挂灯链条的摆动是有规律的。
时间的经过:他制作了两个相同的铅摆,请他的教父帮助一同数两个铅摆在摆幅不同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
事情的结果: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相同,但在相同的时间内到达相同的点上。伽利略发现了自然节奏的规律。
活动二:阅读“自由落体的定律”
1. 设疑激趣:倘若有不同重量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请问你认为哪个物体会最先着地?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有人说“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的速度通过空间下降”,你认为这是真的还是危言耸听?(学生各抒自己见)
2. 设疑激趣:可是就是这个我们今天的中学生都能从试验中证明的自由落体定律,却被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歪曲成“物体的重量和下降速度成正比”,而且还成为知识传授者信奉的不可亵渎的“真理”。是谁戳破了这个谬论,给了信奉教条者一个重击?默读文章的13-19段。
(1) 字词过关。(方法同上)
(2) 学生齐声朗读选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你复述“斜塔上的实验”的经过。
《1》 男女生复述小对擂。教师随机点拨复述要求:叙述的六要素要考虑到位。
《2》 概括训练一:用50字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3》 概括训练二:用10字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随机板书: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3. 本文介绍了 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课题起名为“斜塔上的试验”,而不是“两个伟大试验”或“教堂挂灯的启示”呢?
要点一:这是伽利略前期最重要的实验,这一实验能更好的体现伽利略伟大的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敢挑战,善于实践,追求真理。
要点二: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众人皆知,以此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活动三:评析文章构思
1设疑激趣:一个人一生能创造一次奇迹已是超越,不止一次创造奇迹的伽利略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不禁想问,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会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呢?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会对他的科学发现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请学生默读8~12段。
(1) 字词过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我发现童年或求学的伽利略是一个 的人,你看 。
第一处填入一个评价伽利略的概括性词语,第二处从文中选出概括评价伽利略的句子。
2用10字以内来概括整个事件。
五,课堂总结
教堂中司空见惯的油灯链条摆动的滴答声,在伽利略的耳中就成了开启“摆的规律”的磕门声;众人深信不疑的“圣贤真理”,伽利略也要敢于为了推翻它而不顾众人的嘲笑爬上比萨斜塔。这位自幼就与众不同的人物非凡的人生经历会给我们今天的求学和未来的事业以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斜塔上的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写颁奖词。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用三句话就概括了这篇人物传纪节选的主要内容,回顾一下是那三句话?但作者却用近三千字的笔墨给我们进行生动描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时如何在记叙的过程中巧妙带入生动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感悟描写,领略人物风采
1品析发现“摆的规律”这一部分。
要求学生选准生动描写的句子,从句子特色,内容表达和对刻画人物形象,个人所受启示四个方面去挖掘句子内涵。(活动小组展开阅读赏析竞赛,实物投影展示整理结果,教师随机点拨。)
重点句子及赏析:
“……大厅里一片寂静”,属于环境描写,渲染极其安静的气氛,为伽利略能听出挂灯链条摆动的似乎有规律的滴答声作好铺垫。“一个教堂司事……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漫不经心”一词写出了“司事”对挂灯摆动的司空见惯和默然,他的熟视无睹极好的反衬了伽利略的观察仔细,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突然,他跳起身来……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闪光”一词形象地比喻了灵感突然降临的情景,但它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灵感往往是长期的苦苦的思考的结晶。
2.品析“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这一部分
1》伽利略是在什么样的舆论条件下进行实验的?
2》人们围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的场面如何?
3》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观众的反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三 虚拟情景,学写颁奖词
1至此,我们对伽利略的认识更丰富,对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思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更深刻。但是,一想到他被软禁,在他去世157年后才被平反,心中总是涌起无限的敬意,他是为科学真理蒙冤的;也必然涌出无限的心酸,一个献身科学的人竟然经历这样的人生磨难。假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颁发“感动世界10大人物”奖项,我相信伽利略以及象他这样的科学家定会榜上有名。
2给伽利略拟一个颁奖词。要求内容能突出其先进事迹,讴歌其异乎寻常的人格精神,文词精美,篇幅短小精悍。
事例:200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钱学森: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3学生朗读,老师点评。
三 学贵有疑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如此崇拜以至亚里士多德呢?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象他那样对知识有个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的人。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当时的人们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2一根羽毛和一颗炮弹果真能从同一高度同一时间落地吗?
当时有人不服,就以此来质疑伽利略。伽利略也无法让羽毛和炮弹同时落地,他认为是空气阻力导致羽毛落的慢,但他当时也没有找到获得真空的办法。伽利略死后,他的学生托里才利找到了获得真空的办法——抽气。于是,有人把鸡毛,木炭,铁球放在同一个玻璃管里,抽去里面的空气,实验证明,这些物体果然是同时落到管底的。
四 课堂总结
科学的真理往往象被深埋的钻石 矿藏,它永远属于那些契而不舍的探索者。伟大孕于平凡,真理来自实践,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象伽利略那样坚持梦想,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执著追求,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重在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看似服务于学习科学知识,但最后环节设计为品析文章的构思,这就让“知识”服务于语文学习了:这是在学科学中学语文。第二课时则直接以欣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分析写法的同时分析人物的可贵精神:这是在学语文中学科学。教学体现了科学与语文的相同,更体现了语文课堂上是科学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宗旨。而后面环节中的学写颁奖此更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最明显的不足是两课时教学任务的安排密度差距过大。第一课时任务过少,第二课时任务过大。把语言上戏中的第一部分放在第一课时,会让第二课时的练笔时间更充足、更有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教案4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