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积累新鲜词句。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理想和信念。
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通过模仿,加强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⑴正确朗读,积累新鲜词句。
⑵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语句。
2.难点: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设计:
1.充分组织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音艺术美。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研讨,重视过程和方法,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14个课时。精读课文个两课时,略读课文各一课时,作文两课时,复习检测评价三课时,机动一课时。
五、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也是人生,侧重于理想和信念。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理想。同时,要注重在课堂和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自觉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理 想
课文类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德育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学法指导:
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带、多媒体投影。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
3.默读 。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布置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1、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五、板书设计:
理 想
流沙河
历史意义
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义 树立理想,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
教学后记:
以后在教学者中要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短文两篇:《行道树》 《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体验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
学习方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行道树》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三、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四、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五、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0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八、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 神圣 痛苦 深沉
行道树 原始森林同伴
(奉献者形象) 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三、独立思考,出示问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四、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五、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六、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八、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柚子树结实累累(喜悦、新奇)
十姊妹孵出小鸟(惊喜)
第一次: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十、教学后记:
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珍重第一次,拓宽生活领域,大胆尝试越来越多的第一次,丰富经验。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理解、积累新鲜词语。
能力培养点:
1.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德育培养点: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
理解寓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文类型:
课内自读课文
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结合法。
2.延伸积累法。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九、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白兔和月亮 心旷神怡地赏月 诸神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 接着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销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十、教学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我的信念
1、课型: 讲授课
3、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2)学习从不同角度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3)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法设计:讲授、讲析
学法指导:探究法、发现法
4、教学目标:表1—1 课目内容分解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
1.新词:固执、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迷醉√√
2.重点句子: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3.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
4.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
5.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知识点3。 (2)难点:知识点5。
5、表1—2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述语句行为动词
新鲜词句识记识记新鲜词句记住
语言学习积累、理解语言理解、运用
主题理解理解文章主题理解
6.教学媒体的选用和组合
(1) 本课为讲授课,语言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该课生词和语句,能较好的练习,在选用媒体时考虑了板书、投影和录音机。
(2) 教学媒体的选用如表1-3所示。
表1—3 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的内容要点媒体的教学作用使用方法
1板书、投影新鲜词语的音形义引入课文教学视听、讲解
2投影、板书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视听、讲解
3板书、投影课文的朗读及表达加深印象讲解、操练
4小黑板、投影练习检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化训练练习、反馈
5投影练习课文朗读巩固、训练朗诵表演
7.教学过程 :
(1) 学生值日生报告(复习)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