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习目标】
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基础知识】
一、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国籍)短篇小说家。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导学问题: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很重。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结合物:常春藤叶
三、文本研读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答案: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答案: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贝尔曼先生。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
(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
(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四、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A.苔藓xiǎn扶弱济困jì掺酒chān出殡bìn
B.瞥见piē蹑手蹑脚shè昵称nì狭窄zhǎi
C.窗槛jiàn着想zháo一幢zhuàng砖砌qì
D.模特mó编辑ji唠叨láo瞅一眼jiū
B.蹑手蹑脚(niè) C.着想(zhuó) D.编辑(jí)瞅(chǒu)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 )
A.班配一愁莫展草菅人命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无耐怙恶不悛不落巢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挺而走险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暴躁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A.一筹莫展 般配 B.无奈 不落窠臼 C.铤而走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女人的手指 了一下,想是叫苇眉了划破了手。
A.启示傲然 震动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D.启事 毅然 震动
(1)“启示”的意思是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启事”的“启”,则为陈述表白的意思。“启事”即为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2)藐视一切而坚强不屈的样子为傲然;刚强坚韧而果断的样子为毅然。(3)物体来回运动叫振动一般来自物体自身。一般说地震所产生的运动就叫震动 ,多来自外力。震动—抖动;颤动;使人内心很不平静;有强烈的反响;振动—摇动;挥动;奋起;兴起;振臂高呼。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同学纷至沓来,踊跃报名。【用来形容接连不断纷杂而来】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大体上使人满意】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B.光速降一倍或四分之一时,时间变化率并没有分别降一倍或四分之一。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6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