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
课题 | 巍巍中山陵 | 课时 | 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三维 目标 |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 |||||
重难点 | 重点: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难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介绍孙中山”>孙中山先生 欣赏有关中山陵的图片 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巍巍”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 (1)用钟山的雄伟气势衬托; (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大; (3)从孙中山”>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来表现。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课文由外到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圆的( ),后说到陵园的( ),再说到( )。在说明陵墓时,又按“( )”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 )自然的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的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型图案有哪些特点? |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 ||||
|
|
| ||||
板书 设计 | 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 巍 巍 (含义) 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 |||||
教学反思 | ||||||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巍巍中山陵
课题 | 巍巍中山陵 | 课时 | 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三维 目标 |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 |||||
重难点 | 重点: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难点: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结合有关数字说明和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1)、注重和谐协调。“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 (2)、弘扬民族精华。汲取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经验,体现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追求形神兼备。设计“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指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指出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用。 1、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2、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 |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 ||||
板书 设计 | 注重和谐协调 弘扬民族精华 追求形神兼备 | |||||
教学反思 | ||||||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巍巍中山陵》教案12(表格式)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