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文体阅读能力。提炼新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假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

启动教研活动,智慧迸发课堂

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据教务处介绍,该校从9月15日起启动第一轮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研活动形成启智中学智慧型课堂。

问:若用一段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六要素

具体时间、地点、学科与课题、组织者与参与者、目的、过程、校际情况等。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教师组织讨论: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经过与结果。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2.教师顺势讲析——- 引导学生理清新闻的结构。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三、质疑探究

1.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2.主体部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

3.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4.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5.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四、本文的语言特点

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明确:从“百万大军”,我读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读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读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读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读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读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读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

①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③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1)准确: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4)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6)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五、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标题:单行概括事件

导语:人数区域事件

主体: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渡至 占领 正向南扩展中 摧毁 控制 切断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

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课后反思

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9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