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__终身之计_,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2)君子坦荡荡,_小人长戚戚_。 (《论语·述而》)
(3)妇姑荷箪食,__童稚携壶浆___。 (白居易《观刈麦》)
(4) 移舟水溅差差绿___,倚槛风摆柄柄香。(郑谷《莲叶》)
(5)唐代诗人郑谷《鹧鸪》一诗的颔联化用“屈子怀沙”和“湘妃泣竹”这两个典故,渲染凄清、伤感氛围的诗句是: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6)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美誉的黄鹤楼,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了友人离别的失落。
(7)马航失联这一事件,虽经各方全力搜救,仍给人扑朔迷离之感。“扑朔迷离”这一成语源于北
朝民歌《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位于盐城、泰州两市的交界处的大纵湖,是盐都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优美的湿地风光,文化底蕴深厚,淳朴的渔家风情,使它独具魅力。怅徉于波光嶙嶙的湖面,i流连于趣味无穷的芦荡迷宫,真是无比qiè意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2分)
qiè 惬 意 淳朴__ chún
(2)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怅 改为 徜 嶙 改为 粼
(3)请修改划线句“文化底蕴深厚”,使它与上下文形成一组排比句。(2分)
优美的湿地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渔家风情。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2分)
A.《舌尖上的中国2》在全国范围内热播的原因是它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结果。
B.正值麦收时节,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现象的发生,秸杆还田新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和逐步开发。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做人的真谛。
D.是否选择对社会和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体现一个现代人有没有良好的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4.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B 】(2分)
A.前几天,新疆伊犁召开公审大会,公开审判、公开惩处了一批暴力恐怖分子,真是大快人心。(指坏人或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或坏事得以取缔;人们心理非常痛快。也作“人心大快”)
B.近日,韩国“岁月号”客轮在触礁下沉时,船长李俊锡在发出求救信号40分钟后便首当其冲率先逃生,他这种不顾他人生命安全的做法遭到了人们的谴责。(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C.当前,我们盐城市正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面对创建带来的变化,小区里的李大爷津津乐道,内心无比喜悦。(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D.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在本国管辖范围内进行正常巡
航,这是理所当然的。(按道理应当这样。)
5.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2分)
①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
②友情,是人生的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③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而是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
⑤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⑤④③
6.名著阅读(4分)
(1)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遇到的最后一难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2分)
答案示例:师徒四人取经回来,路过通天河,河中的千年老龟因唐僧忘了向佛祖询问自己寿限,怀恨在心,将师徒四人全部掀入河中,打湿经书。(意对即可)
(2)国王道:“大国师,那和尚也不肯放你哩。你与他赌胜,且莫唬了寡人。”A也只得去,被几个刽子手,也捆翻在地,幌一幌,把头砍下,一脚也踢将去,滚了有三十余步,他腔子里也不出血,也叫一声“头来!”行者急忙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条黄犬,跑入场中,把那道士头一口衔来,径跑到御水河边丢下不题。却说那道士连叫三声,人头不到,怎似行者的手段,长不出来,腔子中,骨都都红光迸出。可怜空有唤雨呼风法,怎比长生果正仙?须臾,倒在尘埃。
语段中的道士A指 虎力大仙 (填人名),这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过 车迟国 (填国家名)所发生的事情。(2分)
7.综合实践: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探究“莲”文化的内涵。(4 分)
材料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材料三:居下而有节……甘居地下,无日无夜地托着花儿叶子!(韩静霆《爱藕说》)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写出莲文化的精神内涵。(至少说两点)
①清新脱俗、清高、正直、质朴、②真诚不虚伪、率性自然、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等(答对两点大意即可)
二、综合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8-9题。(7分)
【甲】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田 园 乐
王 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8.用自己的话解释甲诗中的划线句子的意思。乙诗中的“夏寒”应如何理解?(4分)
早晨起来就出去锄草,到了月儿升起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2分)。夏寒:因为夏天松树枝叶繁茂,此处的夏寒可理解为夏天在树下很阴凉(2分)。(意对即可)
9.这两首诗意境相似,流露出诗人相同的情感,试简要分析。(3分)
都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完成10-14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①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②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掬③顶毛,口齕④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②啻:仅仅,只有。 ③掬:这里是“抓”的意思。 ④齕: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 (2)益习其声(逐渐 )
(3)潜窥之(偷看 ) (4)蹲地上少休(稍微 、略微)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2分)
A、则 至则无可用 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B、然 然往来视之 然后知猫之避
C、者 觉无异能者 以为是无能为者
D、其 断其喉 非怯也,待其惰也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文:渐渐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是什么东西。
(2)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译文:在民间到处寻找捕捉老鼠的好猫,但总是被老鼠吃掉。
13.甲乙两文刻画虎、猫这两个形象时,相同点是都主要采用了 动作 描写方法,不同点是甲文还描写了虎的 心理 ,乙文则没有。(2分)
14.乙文猫鼠大战中,猫采用了 避其锐气,后发制人 的战术,战胜了凶猛的鼠。(2分)
(三)阅读《竹子的“私密生活”》,回答15-18题。 (13分)
竹子的“私密生活”
①近年来世界森林面积正迅速减少,可竹林的面积却不降反升,被称作第二森林。竹产业作为绿色黄金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关于竹产业的一句话也十分有趣:“年产十亿竹产品,不少竹海一根竹。”
②竹子究竟怀有怎样的绝技,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注目与期许?答案都藏身在这些青翠植物少为人知的“私密生活”中。
③超快的生长速度,便是竹子令人感兴趣的“私密”之一。一棵树长成10米高,可能需要50年,而同样高的竹子却只需约50天。
④竹子虽然看起来很像树,但它的生长方式和树截然不同。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植物生长比喻成修建大楼的话,那么普通的树木就只有顶层一个施工点,可竹子却有很多施工点,每一个竹节都是一个生长基地,这些工地一起施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竹子这座大厦建立起来。
⑤不过,一个有趣的疑问是,同为禾本科的小麦、玉米也都有类似的生长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些植物不能像竹子那样,最快时一昼夜长高2米呢?2012年,中国林业科学院的科学研究者们找到了其中的重要秘密——竹节间分生组织的细胞不仅分裂快,而且伸长的速度也快。这意味着竹子要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植物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有趣的是,竹子是天生的伟大战略家,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竹节间不仅云集了大量的植物激素,还聚集着大量的糖以及分解糖的催化剂——酶,这些能量像是骆驼的驼峰,汽车的油箱,为竹子的“狂飙生长期”提供了充足的后援。
⑥竹子不仅生长迅速,还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秘密“靠山”就埋藏在苍翠竹林的地下,那就是少为人知的竹鞭(地下茎)。它们不仅为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和提供大量养料,也是扩张竹林领土的核心力量。
⑦竹鞭是特别高产的“母亲”。据统计,在适宜条件下,种植一株竹子,通过其地下茎的延伸及发笋成竹,不需要耕地播种,一二十年就能发展到数万根,这真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此,在合适的经营和砍伐计划下,竹林不仅“砍不败”,甚至会越砍越兴盛。以井冈山地区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里虽然砍伐了海量的竹子,但毛竹林仍以每年3%的速度在递增。比起地上青翠挺拔的竹竿,盘根错节的竹鞭不容易被利用,因此很少被人关注,如深藏功与名的隐士,默默支撑起伐不败的竹产业。
⑧竹子的这些小小“隐私”,展示了它的巨大潜力——在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木材稀缺的今天,“以竹代木”已被视为一条光明坦途。竹林作为“第二森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用自己的话说说的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答:①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②概括文章的内容。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读了后,简要概括:竹子的“私密生活”中有哪些私密?(3分)
答:①生长迅速。 ②生长方式独特。 ③繁殖能力强大。
17.第三节中“一棵树长成10米高,可能需要50年,而同样高的竹子却只需约50天”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不能去掉,“约”字表示估计,说明竹子要长成10米高,需要50天左右,时间可长可短,去掉就变成竹子要长成10米高,就一定需要50天,不符合实际情况,显得绝对化了,用“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第⑦节中划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举例子和列数字,举了井冈山竹子成长情况的例子,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竹鞭的高产这一特点,通俗易懂。(说出两种说明方法各得1分,计2 分,说出作用得2分)
(四)阅读《知更鸟飞走了》,回答19-23题: (16分)
知更鸟飞走了
作者:高尔泰
①刚搬到新泽西海边那栋老旧小屋时,我在廊檐下栽了一株忍冬。它长得极快,几年就爬上并覆盖了大片屋顶。纵横交错的藤蔓枝叶,从栏杆到屋檐织成了一幅帷幕。春夏之交,花期很长,老远都闻得见清淡的幽香。
②那年在廊檐下,我发现了一个知更鸟的窝,很精致。里面有两个橄榄大小的蛋,翠绿色,点缀着一些大小不同、带着金色的黑点,很美。经常地,有一只鸟在里面孵蛋,另一只鸟出去找吃食,时不时回来喂它。有时候也一起飞走,丢下两只蛋,在春天的阳光里晒着。我们非常庆幸,有了这两个可爱的邻居。
③不幸的是,这个窝的位置,恰恰在廊檐的正下方。一旦下雨,檐溜如注,纵不冲散,也会泡烂,更不用说在里面孵蛋了。海边林带,多风多雨,迟早要来。我趁它们不在,把鸟窝所在的那一丛藤蔓,稍稍拉了一拉,绑在靠里面的粗枝上,使鸟窝离开了廊檐大约三厘米。
④我干得非常小心,枝叶的向背,都力求保持原样。鸟窝端正稳当如初,连里面的蛋都没有丝毫滚动。
⑤但是鸟儿回来,不像往常那样直接飞进窝里,而是停在离窝不远的枝丫上,侧着头朝窝里看。一会儿跳上另一根枝丫,从另一边侧着头朝窝里看,看一看窝里,又看一看四周。显然是发现了变化,相信变化就是危险。就这样,两只小鸟绕着窝,上下左右跳跃,很久很久,都不敢进去。
⑥终于,呼啦一声,同时飞走了,从此再没回来。
⑦记得有谁,好像是尼采说过,“信仰掩盖真理,甚于谎言”。如果世俗一些,把迷信、成见、经验主义之类都纳入广义的信仰范畴,起码这两只鸟儿,还有我,可以为此做证。
(摘自《读者》2014年第11期)
19.通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分)
答:在雨季到来之前,我为了让知更鸟的鸟巢及鸟蛋不被雨淋,擅作主张、小心翼翼地把鸟巢移到了安全的位置,最终这对知更鸟永远地离开了。(意对即可)
2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一节中划线句“纵横交错的藤蔓枝叶,从栏杆到屋檐织成了一幅帷幕”的表达效果?(3分)
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纵横交错的藤蔓枝叶比作一幅帷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蔓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突出环境的清幽,为下文引来知更鸟筑巢作铺垫。(意对即可)
21.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与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也有着与人类类似的情感。短文第⑤节中说“但是鸟儿回来,不像往常那样直接飞进窝里,而是停在离窝不远的枝丫上,侧着头朝窝里看。一会儿跳上另一根枝丫,从另一边侧着头朝窝里看,看一看窝里,又看一看四周。”你能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知更鸟此时的心理吗?(3分)(50字左右)
答: “咦?我的家好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定是有人做了手脚,不能再回家去了,孩子一定出事了,算了,还是赶紧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吧。”(意对即可,注意运用第一人称与心理描写)
22.文章结尾处引用尼采的名言“信仰掩盖真理,甚于谎言”,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如果我们看待事物仅靠迷信、成见或个人经验,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这种片面的做法甚至比谎言危害更大。(如:知更鸟发现鸟巢位置不对,认为必定是坏事,吓得赶紧离开,这是思维定视。)(意对即可)
23.对于文中“我”的善意的举动,你赞同吗?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的理由。(4分)
答: 答案示例:我赞同主人公的做法,孔子说:“仁者爱人”,在生活中我们应像文中的“我”那样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身边的一切生命。
或:不赞同,主人公的爱心行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关爱他人也应注意方式方法,也应注意场合,更应注意他人的感受。如文中的“我”没有注意到知更鸟的习性,这一善意的举动适得其反,导致了知更鸟的流离失所。再如捐款捐物给别人时,我们往往不注意场合,当许多人的面,这样会伤害对方的自尊,甚至引来反感。(观点鲜明、语言流畅、联系生活、理由充分可得满分)
三、作文(40分)
24.请以“________我的手,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填写“牵着”或“放开”;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⑤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2017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