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社戏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