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哲理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宗璞。

师:认识宗璞吗?

生:不认识。

(投影作者图片)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位就是宗璞。你觉得她美不美?(生笑)

生1:我觉得她算不上美。

生2:我觉得她给人一种非常慈祥、朴素的感觉。

师:宗璞是位思想深邃、文笔隽永的散文大家。这一点好像和她的朴素无华的外表不太相称。她正像她名字中“璞”字的含义一样。那你能推测一下“璞”是什么意思吗?

生1:“璞”是玉的一种。

生2:“璞”是外表普通,却非常值钱的玉。

师:说得不错。《现代汉语词典》对“璞”的解释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以这个字做名字可能是取其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意思。(语文课就是要带着学生一起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这需要探究,而不是灌输。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追究。探究在课堂上,作为一种开放性活动,它具有不确定性,但也是有起点和方向的。)

师:宗璞的本名叫冯钟璞,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代表作品《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有散文集《丁香结》等。……

师:同学们见过紫藤萝吗?

生:见过。

生:没有。

(投影紫藤萝图片)

师:你看到紫藤萝,你想到了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的第一感受。

生1:我觉得很美。

生2:它的色彩非常地漂亮。

生3:是自然界的奇观。

生4:我觉得它还很像葡萄。

生5:……

【整体感知】

师:作者偶遇一株紫藤萝,她想到了什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说说作者见到紫藤萝瀑布后的感想。

(播放音乐,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生1:作者想到了这些藤萝像流动的瀑布。

生2:作者想到了它们在笑,在嚷嚷。

生3:文中写道: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作者想到了这些紫藤萝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4:作者从花的模样想到了帆和舱,继而使人联想到人生的河流。

生5:她还想起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生6:她想到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

生7:还有“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8:……(“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判断是否读懂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标准。而要把握思想感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不止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一样重要。)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出如下板书:藤萝——活力——生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与我们不同的想法?

生1:她观察得很仔细,

生2:作者有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她读过很多的书。

生3:作者深邃的哲学思想,使她的文章充满了人生感悟。

生4:作者或者她的家人可能经历过一些疾病痛楚,还有社会的动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了宗璞深邃的思想。在我们看来十分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眼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宗璞十分欣赏宋代邵康节的两句话:“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板书: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状物写景不仅是对外物的描摹,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传神,

要有情感的投入,更要有哲理的体悟。(关于文章写作上的谋篇布局、结构安排等,可以有很多的名词术语教给学生,但语文毕竟不是自然学科,不恰当地强化其抽象性和客观性,反而会忽视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新课程反对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的分析,而强调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本段教学引用邵康节的话来阐述的结构特征,用意正在于此。)

【细部研读】

师:作者的父亲冯友兰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大师,其姑母冯沅君是文学史家、戏曲史家、诗歌研究专家,其作品曾得到过鲁迅的悉心指导。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宗璞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及深刻的哲学思维,她的文章或直抒胸臆,或典雅凝练,或妙用修辞,或巧作对比……她曾说过:“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

(投影: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就朗读的体会互相交流)(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当是一个重点。给学生一个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生1:我想读一读第2自然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这一段用比喻手法突出每一朵花的生机盎然,既有“瀑布”“大条幅”这样的整体比喻,也有“银光”“水花”这样的局部比喻。

生2:第3自然段用拟人手法状写花串、花朵的“推”“挤”,突出它的活泼热闹,表现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师:那你能能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样旺盛的生命力吗?试试看!

生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3:我觉得他基本上把感情表现出来了,不过听上去还不够热闹,节奏要稍微再快一点,语调再高一点就好了。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师:好!同学们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有怎样的发现呢?

生4:我觉得第6自然段“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这一句的比喻写得很好,这句话准确地表现了藤萝花的外形特点。

师: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外形特点,为什么不把花比作别的呢?比如说花“像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降落伞”不也一样能表现它的外形特点吗?

生5:因为帆可以使人想到船,船又可以使人联想起河流,河流又喻意着人生的长河。

师:说的真好。这句话同样是在表现紫藤萝的旺盛生命力,借以比喻生生不息的人生长河。从第10自然段对这句话的照应,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一个普普通通的比喻句,如果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词句稍作一下品味,就可以品出其中的不普通。词句分析其实不必面面俱到,如果能在某一个问题上深挖下去,也是很有价值的。就好像在一个地方挖100锹要远比在100个地方各挖一锹有价值得多一样,正所谓1×100>100×1)

生6:我想说说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眼前的紫藤萝与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对比,突出了花的命运与时代、与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息息相关。

生7:开头一句和结尾的一句既可以看出作者构思上的精巧,又能很好的深化主题,作者把对人生的感悟化作了现实的行动。

师:刚才同学们从结构说到主题,从修辞手法说到遣词造句,体现出很深的把握文本的功底。(《课程标准》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

【释疑解惑】

师:那么我们学到这里,你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太理解的地方,或者觉得理解得还不够透彻的地方呢?把你的疑惑说出来,一起讨论讨论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揣摩文中疑难之处,互相讨论交流。)

生1:我不理解的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一句话。花是美好的事物,那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将它铲除?

师:有知道的吗?

生2:这种说法应该跟“文革”有关。

师:对。1966到1976这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浩劫,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熟悉的老舍等很多人都因“文革”离开了人世。至于花与生活腐化的关系,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生3:我注意到写于1982年,那时“文革”已经结束,作者在文中所写的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是不是也象征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呢?

师:你很聪明!fen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文中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生4:我读到第7自然段时,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在心头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师:这要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家庭情况就不难懂了。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她“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她的弟弟在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从的写作时间可以推断当时她的弟弟正是重病在身的时候。

生5:“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要悲观,要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可是我记得保尔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那么对于生命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呢?

师:老师首先要表扬你,你提了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最近咱们扬州有个新闻人物叫韩冰,同学们听说了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应当注意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语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里联系学生都熟悉的身边人的事例,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位学生提出的很有创新精神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作更一层次的理解。)

生6:知道,她是一个与疾病抗争的坚强的女子。因患有时晚期胃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师:好,或许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我们能在韩冰的身上找到答案。谁知道她生病后作出了哪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吗?

生7:与男友结婚了,做了一个幸福的新娘。

生8:栽了一棵树。

生9:在电视上为丈夫征婚,希望在她死后,自己的丈夫能找到一个关心他的好妻子。

生10:她表示要在死后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

生11:……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看来大家都在关心着这个了不起的人。请你设想一下:当有一天她不幸离开了我们,作为她个人的生命是消失了,但是,她的生命就没有价值了吗?

生:有。

生12:比如她的角膜能帮助另一个人见到光明。她的生命就将在别人的身上延续着。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你讲的还是作为个体的生命。文中“各种各样的不幸”,当然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师:让我们再一起饱含深情地齐读一下课文的第10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所要阐述的深刻哲理。

生:(齐读第10自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生1:我还有一个句子不明白。结尾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芳香”怎么会是“浅紫色”的呢?

师:这个问题有谁能解答?

生2:我知道,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师:对。那你能说说什么是通感吗?

生2:不知道。

师: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朱自清在他的散文《荷塘月色》里写过这样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也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读写拓展】

师:今天我们和宗璞一起品味了紫藤萝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也学习到了一种构思哲理散文的基本思路,那就是——

生: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

师:对。其实同学们平时也写过这一类托物言志的小文章,根据你自己的体会,你觉得哪一步更困难上些呢?

生:以理观物。

师:那我们就来和作者学一学怎么样“以理观物”。

(投影:一株水仙花的图片)

师:如果让你来以水仙为写作对象,你将怎样以理观物?

生1:我家里有水仙花,我知道它一般在隆冬季节绽放,我想可以从它不畏严寒的角度进行构思。

生2:我闻过水仙的香味,有一种说不出的沁人心脾的感觉,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从它所散发的香气这一角度来考虑。

师:你们的看法都很有见地。宗璞在一篇名为《水仙辞》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生:(齐读)人们都赞美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像的罢。

师:想一想,作者从水仙中观出了什么理?

生1:赞美那种付出多,索取少的高尚精神。

生2:作者希望人们在清贫的日子里也不能忘记涵养自己的学识,积累自己的人生养料。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再看看宗璞作品中的几个片断,相信你一定会对“以理观物”有更深的理解。(梁启超在写作思想上开“以思维为中心”先河,新课程同样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像这样的哲理性散文就是训练学生理性思维的好教材。)

(投影出示:

片断一: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好一朵木槿花》

片断二:玉簪花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报秋》)

师: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放眼丰富多彩的自然:傲雪的青松、斗霜的秋菊、凌寒的腊梅、迎风的翠竹、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草丛里无名的野花、……无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你有兴趣,课后就参考我们今天学习的《紫藤萝瀑布》也来写一篇哲理散文。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初一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