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 – 基本介绍
作者简介 作者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延安抗大,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代表作: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政治部顾问,中国文联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背景介绍 是建国初期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作者那时刚刚调到总政,上级派了一个小组去朝鲜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在战俘营,魏巍接触了许多美军官兵。他说,这些美国兵多数表现出极大的厌战情绪,不少人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他们打了德国打日本,本想歇歇了,可又跑来打朝鲜,挺不情愿。但也有很反动的。但不管立场如何,却都令他们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难对付、最不怕死的军队。我们的志愿军就是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凭着勇敢,不要命地与武器装备、军事实力、综合国力远远高于我们的侵略者干了起来,是他们的鲜血把猖狂一时的铁老虎打成了纸老虎。
完成调查任务后,给总政写了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本可以回国了,但魏巍没有回,而是上了前线。
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我们多少战士被这百倍于惊雷的爆炸声震聋。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前线这3个月,他终生难忘。
从朝鲜回来是1951年的2月了,此时已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前方将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的英勇,是怎样的顽强。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
在朝鲜时,他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20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后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来写。
谁是最可爱的人 – 文章全文
《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三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涌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特别是,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长向我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而伤心,我是为他们而骄傲!我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为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在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原来他的房子被炸毁了,又在山里搭了个窝棚,但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到步兵连去,因为步兵连的需要,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不敢到跟前去。这时,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地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边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浓烟滚滚地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用脚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的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一摸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子呀。他穿着个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乱跳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墙上的纸也完全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进去了。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再拉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流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跑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他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跶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地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呀?”他笑起来:“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辛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定恰当呀。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说:“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编者按
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人民日报》1951年8月19日)
编者按:魏巍同志的朝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朝鲜前线通讯中写得很好的一篇。本报编辑部于五月间曾邀请魏巍同志谈他创作这篇通讯的经验,并写成。我们认为他所说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是正确的,值得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参考。
写作原因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的高兴。
这次我到朝鲜去,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层。我更加觉得战士们的可爱。我看到他们在朝鲜战争中,虽然面临的任务是这样艰巨,作战环境是这样艰苦,但我们战士的英雄性,比起我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却有着更高的发展。特别这种英勇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譬如,我在某步兵团曾了解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数目字,这个团,至第三次战役结束止,伤员自己请求留队的比送到医院休养的数目字还要大。就恐怕在世界战争的历史上,也是一种奇迹!这一事实更加督促着我,使我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愿望来表现《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稿子,使我更明确了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有感动呢,那就用不着说了。这儿,我还要加一句,就是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的采访很有关系。就拿在战士中的采访来说吧,你跟他们谈得深,你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写作主题
我怎样来表现这一主题呢?首先,我希图追求着最本质的东西。在朝鲜,我脑子里经常想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战士,为什么那样英勇呢?就硬是不怕死啊!那种高度的英雄气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为了找答案,我谈了好多话,开了好多座谈会。我细细跟他们谈,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谈出来。跟我谈的,有指挥员、战斗英雄、一般的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我了解到,他们由于锻炼与认识的不同,虽然有些差异,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对于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在这个基础上的做一个革命英雄的荣誉心。于是,我了解了在党的教育下这种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就是我们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我想,这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我肯定了它。我一定要反映它。我毫不怀疑。一切其它枝节性的,片面性的,偶然性的东西,都不能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问题的本质找到了,那么,应该怎么样反映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呢?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写作内涵 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我感觉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战士英雄行为中的英雄的思想感情。譬如写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士的英雄行为,如果仅仅写敌人炮火多么厉害,敌人如何凶猛地往上冲,经过我们战士的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下去了。接着敌人又第二次冲锋,第三次冲锋,我们的战士又是第二次、第三次地把他们用手榴弹打下去了,等等,很可能使读者感到我们的战士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生命和灵魂。把活的人写死了,把英雄的人写成了纸人纸马。再出奇惊人的事迹,也觉得不太感动人。可是,如果我们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他们会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比如负伤不下火线的事情,这在革命队伍中,几乎是最平常的了,但如果能把一个伤员负伤却不下火线时的思想感情写出来,是会感动人的。原因是:人民的思想感情总是相通的,你只要传达了思想感情,就可以把相距千万里,所处的情境完全不相同的人们连结在一起。特别是我们的战士的思想感情是如此的崇高而美丽,它本身是具有多么感人的力量!
写作形式 这篇东西的经验,又告诉我: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至于为什么以通讯的形式出现呢?说到这里,又牵连到过去自己的一个老毛病。我原是个喜爱写诗的,虽然在抗战期间写过些通讯,但对通讯,总不是那么看重。这次回来,又想先写别的,但又老想:这样伟大的斗争和伟大的战士必须要很快写出来呵,如果慢慢在那儿钻长的、刻细的,最后又弄不成,怎么对得起战士呢?这样,就着笔写了这篇通讯。这篇东西的写作经过及一点点浅薄的体会,就是这样。
谁是最可爱的人 – 作品影响
毛泽东批示:《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谁第一个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是作家魏巍。
最可爱的人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这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伟人点评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周恩来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国外影响 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C·马尔科娃在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小职员家庭里。家境连年的贫穷,很早就使未来的诗人、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觉醒起来,抗议笼罩在国民党社会的不公平……魏巍的这些特写作品现在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谁是最可爱的人 – 相关介绍
作品赏析 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首先要提到的是魏巍的报告文学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报导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彭德怀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情谊。这些作品在当时一经发表,立刻便激起强烈的反响。它激励了朝鲜前线广大指战员的斗志,鼓舞了祖国人民努力生产、支援前方的干劲。魏巍在谈到写作这些散文的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
作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非常重要。感受得深了,写出来,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的采访很有关系。跟他们谈得深,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在表现主题时,首先,作者希图追求着最本质的东西。其次,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写战士写得生动的奥秘是,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行为中的英雄的思想感情。不能把战士写得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不能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而要写出英雄的生命和灵魂。如果把活的人写死了,把英雄的人写成了纸人纸马,再出奇惊人的事迹,也觉得不太感动人。当读者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魏巍的写作经验还说明,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动起笔来,不能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从作品看,魏巍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在于他自己也谈到过的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他对战士的深厚感情。其次,在于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有人称魏巍散文为“壮丽的诗”,这的确概括了他的艺术风格。魏巍本来喜欢诗,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诗的素质,鲜明的形象,纯真的心灵,深邃的思想和激越的诗情熔为一炉,使思想感情的潮水自优美的笔端流出,奔腾激越,而又清新宜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最初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广大人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散文通过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珠联壁合的形象,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志愿军战士的性格、胸怀和品质。散文还在开头、结尾及中间,和谐地加入抒情议论,深邃的思想,潮水似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通过优美的语言,倾流而出。《前进吧,祖国!》一文,写于1952年朝鲜西海岸,表现在朝鲜战场的战士对祖国的热爱、思念和希望:“祖国啊,在炮火弥天的战线上,人人都在想着你,人人都在听着你,甚至从一封短短的家信里去猜着你。人们虽然望不见你,可像能听见你一样。因为你奔腾前进的脚步,是震动着你的儿女们的心啊。”这篇散文构思和取材角度新颖,事例典型,真挚感人。作者怀着一腔热情,写出了战士们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在1958年11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魏巍发表《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简直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抒情诗篇。1958年,志愿军最后一批要离朝回国了。作者用寄情于物的手法,将惜别的深情,压缩进经过精心提炼的典型形象和细节之中。他十分敏锐地抓住人们在分别前夕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描写,不断地积聚、酝酿,为分别时刻的倾盆泪雨作了深厚的铺垫。散文的结构谨严自然,别情的表达层层深入。为了加强抒情氛围,作者还施以景色点染。总之,“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深刻蕴藉,浓烈感人。集子中的其他作品,如《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战士和祖国》、《挤垮它》等等,也是颇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之作。
回望经典 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感动了什么 影响了什么
2000年,在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了魏巍。谈及《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概一直在激励着我。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
魏巍述说这些往事时,仍显得很激动。
今天,重新品读这篇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不仅仅是感动。
谁是最可爱的人 – 社会评论
肖复兴
文章具有历史坐标意义,“可爱的人”是魏巍的一个贡献。
———肖复兴(著名作家)
对于魏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经典,在上世纪50年代,这篇作品让“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而时隔这么多年,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仍然跨越时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感动了社会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我觉得这是魏巍的一个贡献。
可以说在上世纪50年代,这篇作品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毕竟建国初期和现在有了很长的距离,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魏巍那个年代的那种看待事物的透明的、清澈的心灵现在不多了。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大了,商业化气氛太浓,人的心灵已经变得很复杂了,很难找到当时的那种透彻了,但是那个年代毕竟还是有那个年代的局限性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魏巍的这篇文章是具有历史坐标意义的。老一代作家的离开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慢慢结束,但是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朱鸿
它让我们珍惜身边平凡的幸福,那个时代留下的精神将一直存在。
———朱鸿(著名作家)
《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不仅仅出现在我的课本中,也出现在我的考卷中,是我可以流利背诵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很传神地描写了当年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场景,是感动了好几代人的作品,也给我们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概念。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作品了,但是这个作品所描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尽管隔了几代人,但是文章中的文字是可以让现在的人体会到令人鼓舞的情绪的,会让现在的人明白我们所享受的平凡而安宁的生活是因为有国防保卫的,可以说它现在仍然可以让人们珍惜身边平凡的幸福。
听到魏巍去世的消息,我有一种感觉,觉得属于魏巍他们的那个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我相信那个时代留下来的精神会一直在。
陈子善 《谁是最可爱的人》堪比历史文献,写出了真正的红色经典。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很大,按照现在的说法,作品真实反映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战斗生活,在当代文学史上,其作用相当于历史文献。这部报告文学在我们的研究领域是作为左翼报告文学进行研究的,属于红色经典。而且,我认为的红色经典,只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作品才能算是,它当时产生过正面的影响。现在回过头看,当然也存在时代的局限,因为写抗美援朝时有一定的表现手法,我们今天来看,它只反映了部分的真实,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全部真实,总会有局限,它当时能产生那么大影响,我觉得应该给它一个恰当的历史地位。
我个人认为,在魏巍的整个创作生涯来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超过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东方》,因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而且很感人,有非常强的文学性,就是在今天看还是很感人,这个题目就非常有感情。当时写抗美援朝出了相当多一批作品,例如巴金的《团圆》,但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它读起来很亲切,教条的东西比较少。
止庵 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对了解当时人的所思所想很有作用。
——止庵(著名评论家)
我对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最熟悉,如果要评价其文学地位,我认为,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应该有两种层面认识,一种是文学史的认识,就是要看它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看作者当时是否被主流文学圈认可,例如《唐诗选》当时没有杜甫的诗歌,但并不掩盖他的文学价值,这就是一部作品的文学史评判。我个人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学史价值是有限的。
一些作品的历史影响很大,对了解当时人的所思所想有作用,我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这样的,是了解时代的材料,应归在历史框架下,这个意义不是文学的意义。
这部作品是非常感人的,但感动人的东西有很多种,或许当时以为其具有文学意义,但我认为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还是体现在其历史材料价值上,其历史价值毫无疑问也是高于文学价值!
谁是最可爱的人 – 其他相关
一篇散文,为人民子弟兵树起一座英雄丰碑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中外引起了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原因在哪里?它的创作经过是怎样的?我第一次听魏巍讲《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背景是在1990年8月17日。这一天该文中提到的“活烈士”李玉安来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甲1号魏巍家。此时我正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任主任,是魏巍培养起来的文艺战士。他打电话让我前去陪客,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魏巍端详着这位身穿中山装、满腮白胡茬儿的老人,惊喜地说:“李玉安同志,想不到你还活着!”李玉安激动地说:“活着,活着,这不来看你啦!”两位老战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魏巍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南逃之敌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112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
松骨峰是美军争夺的要点,在这里守卫的是112师335团1营3连,他们打了最悲壮的一仗。美军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名步兵向3连进攻。我3连官兵用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打败了美军无数次进攻。最后,3连仅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坚守住了阵地。师指挥所听到3连在松骨峰的壮举时,所有在场的同志都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战斗结束后,112师师长杨大易去了3连阵地,看到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牺牲的我3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事后,杨大易将3连阵地的情况告诉了前来采访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访了3连阵地。
魏巍说,他当时要找3连幸存的官兵采访战斗的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讯员。后来,他找到了一营营长王宿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都是王营长流着眼泪向他讲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便奉命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他开始抓紧时间写出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松骨峰战斗的场面在他脑海里频频出现,激励他不得不动笔。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蹦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跳出来的。”魏巍越说越激动,他几乎忘记了接待客人。他说,我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感人。在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一天多时间就完成了。稿子写好后,交给《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宋主编看后首先被感动了,当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共提到了13位烈士的名字,由于当时战场的特殊情况,谁死谁活很难了解清楚。后来,出现了两名隐功埋名、含辛茹苦、为国奉献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1990年8月的一天,原志愿军355团给魏巍打来电话,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他来老部队送小儿子参军,想见一见魏巍。这才有了今天李玉安来到魏巍家,两位老战士叙旧交谈,回忆当年松骨峰战斗和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
魏巍谈了创作经过像亲历一场战斗场面,此时才想起喝水。他给李玉安续上一杯茶,自己也呷了几口,疑惑地问:“这么多年了,你为什么不来找我?为什么不来找老部队?”李玉安这才讲述了当年在朝鲜战场负伤后的情况。当时,李玉安胸部负了重伤,昏迷六七个小时后,被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司号员救下了阵地,3天后由友邻部队送往野战医院,做了开胸手术,才幸免一死,后来又转回国内治疗。伤愈后,因伤残复员到老家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在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默默苦干了几十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算幸运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错了。这次要不是小儿子想当兵,我也不会来麻烦老部队,更不会来麻烦你了。”李玉安朴实、敦厚,实话实说。魏巍听了十分感慨,动情地对李玉安和我说,李玉安是1946年参军的老兵,在解放四平、天津和渡江作战中,多次立功。但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绩。复员到地方40多年,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那时他月薪不足百元,要维持8口之家的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从来没有向政府和老部队伸过手。他不仅在战场上是“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是“最可爱的人”。会见结束时,魏巍把一部精装的长篇小说《东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赠送给了李玉安,并在书的扉页上题写了:“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又详细地询问了李玉安现在的家庭情况,热情地安排他吃、住、行,还向李玉安的老部队和家乡有关部门,专门写了“活烈士”李玉安的英雄事迹,建议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和落实复转军人、伤残待遇等问题。
三部长篇小说,唱响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魏巍先后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为: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巨著《东方》、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写红军长征的长篇巨著《地球的红飘带》、反映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火凤凰》。创作时间的顺序是自然形成的,按战争时期排列起来,应是: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整体构成了革命战争三部曲。
魏巍创作长篇小说《东方》,开始是在1959年到河北省邢台驻军187师代职写作的。那时,我正巧入伍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团里欢迎新战友的大会上,我代表新兵发言并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走,报名去》。到会的师政委周树青回师部向魏巍介绍有个新兵叫王石祥,是个乡办中学教员,已入了党,和学生一起应征入伍,代表新兵发言很有激情,还当场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魏巍对能写点东西的新战士特别关注,非要亲自见见。于是,第二天我被领到师部见这位大作家魏巍。过去只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就要见到这位仰慕已久的名人了,我心情非常激动,又有点腼腆和紧张。待我这个列兵向面前的大校首长敬礼时,扬起的右手有些颤抖。魏巍亲切地让我坐在他身边,深邃的目光透过近视眼镜温和地望着我。听了我的情况汇报后,魏巍对团政委说:“这个小伙子不错,要培养他搞文艺创作,就把他放到红2连吧!搞创作没生活不行,首先要当好一个兵。”这样,我一直在红2连生活、锻炼了六七个年头。开始,连队的紧张生活忙得我没时间写东西,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师政委和魏巍同志不断地到连队来看我,问我感觉苦不苦、累不累。开导我:“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了生活一定能写出东西的。”还指示连里领导适当地给我一点业余时间搞文艺创作。每天晚上班务会后,班长总要我拿出当天写的诗歌念给大家听,战友们纷纷传抄,挺受欢迎。我写的诗歌大都是在行军路上、演兵场上朗诵,有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团里新闻干事把我写的较好的诗不断投递到军内外报刊,经常在《战友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及《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两三年工夫,我写的诗稿装了一大麻袋。师政治部选编、打印了我的诗集《兵之歌》,经魏巍和师政委推荐,寄给了时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著名诗人田间同志,经他审选、编排了目录,推荐给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就是1964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本诗集《兵之歌》。应该说,是魏巍同志引导和帮助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魏巍在我师创作《东方》,待了好长一段时间。节假日,我有时请假去师部拜望魏巍首长,他还执意留我吃饭。我一个列兵哪敢和首长一起吃饭。只记得有几次,我和师部公务员一起去邢台城里为首长买过稿纸。
长篇小说《东方》,创作的时间较长,前后跨越20年。后来“文革”,魏巍也受了冲击,被迫停笔数年,“文革”后才陆续完成。当1979年《东方》出版后,魏巍及早签名寄给了我,此时我已从连队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搞歌词创作。我先读为快,感到格外亲切、动人。读后曾写过一篇学习心得,发表在当时的《战友报》上。
《东方》的显著特点是,作者不仅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包括主要的战役和战斗,而且巧妙地把统帅部和基层指战员联系起来,把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联系起来,把前方和后方联系起来,把国外和国内联系起来,驾驭全局,精心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背景广阔,气度恢宏。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魏巍动用了他全部的生活积累。他不仅三次入朝采访,还先后深入冀中农村和北京长辛店二七车辆厂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人们读后不禁掩卷惊叹:这本书里有多少令人喜欢、令人景仰、使人深思、使人怀念的英雄、优秀人物啊!著名作家丁玲在《我读东方——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写道:“……《东方》是一部史诗性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从《东方》的七十几万字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是比较清楚的,对约二十来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其个性也是比较分明的。作家花了很大的精力科学地组织起这部长篇,笔力始终不懈,感情贯穿到底。这在只有一般文学基础,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是难以达到的,即使与魏巍同时代、功夫较深、有成就的作家也不是随便能够达到或超过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谁是最可爱的人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