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庞素娜审核人:宋新蕊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xù)差可拟(nǐ)
尊君在不(fǒu)雪骤(zhòu)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快速、急速)公欣然(高兴地、愉快地)
撒盐空中差(大致、差不多)可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不如)柳絮因(凭借)风起
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聪明的少年,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3.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咏雪》问题组:
1.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
2.为什么“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讲信用,不遵守约定的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说说原因。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更能写出雪花随风飘舞的情态。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从《咏雪》一文中找出能表现谢家家庭气氛的词语,并思考一下,这些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咏雪》一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雪,请你想想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略)
五、反馈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时间行:外出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超过 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引:拉 顾:回头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_。”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②友人大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D)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D )
A.事情很复杂B.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病句
C.书本上没有这样的句子D.保住考试的好成绩
4.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明确: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线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世说新语》两则学案2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