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勾通。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教学设计:
辅助多媒体,采用讨论以及辩论的方法来拓展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步骤: 1、导入:
当我们远离家时,我们最思念的是谁呢?(父母,亲人)浓浓的亲情如慈母手中的线,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当我们在家时,那你一定想念自己的朋友。我们的人生怎么能没有友情?无论亲情、友情都需要用心呵护。否则,亲情的天空也会下起绵绵细雨,友情的乐章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板书: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欣赏。 二、默读,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
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
2、围绕它发生什么事?故事的基本结构该如何划分?
家庭生活中的一场小纠纷。“我”把爸爸给我的羚羊木雕转送给我最好的朋友万芳,可是父母认为这木雕很贵,不该随便送人,并要“我”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故事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按情节发展来讲,可以从询问木雕、赠送木雕、索回木雕三个方面划分结构。
3、涉及到哪些人物?
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妈
三、说说“读后感”
提示: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1、从孩子角度看——重友情
2、从父母角度看——重财轻义
3、客观辨证看问题:父母、和“我”各有各的理由,但子女处于弱势地位,只能服从。结果子女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子女和父母间的感情。“我’自作主张,也怪父母事前没有讲清楚。当然,我也要吸取教训: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跟父母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四、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用“突然”一词,一开头气氛就紧张起来,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母女神态、动作对比,着力渲染对话的气氛
妈妈 孩子
突然问 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目光紧紧地盯着 小声地说
一动不动
十分严厉 低着头
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什么“最好的朋友”,妈妈一点也听不进去,心里只知羚羊木雕贵重,不知友谊珍贵。“坚定”的言下之意就是固执生硬。
(3)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爸爸的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不同的语言描写显示出不同的个性。
(4)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这里透露奶奶深知儿子、媳妇为人,左右为难。
(5)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用奶奶的话批评了重财轻义的行为。
(6)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缝得一点都看不出来。”
由同情到援助,扣住“仗义”二字刻画万芳的形象
(7)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万芳的突然不见与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由不理解“我”要回羚羊木雕理解了“我”被“我”父母逼迫的无奈。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态度生硬、非常固执、严厉
爸爸: 婉转、老成持重、冷酷
奶奶:通情达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视友谊
万芳:仗义、明理、宽容大度
五、分角色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语气、语调
严厉的妈妈; 冷酷的爸爸;泼辣的万芳妈妈;通情达理的奶奶;宽容大度的万芳;诚实守信的“我”。
六、总结语:
总的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要回来,使他心里非常难受,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七、作业:
正方:羚羊木雕该还。
反方:羚羊木雕不该还。
男生:正方。
女生:反方。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羚羊木雕》教案18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