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宣城有哪些溶洞呢?广德的太极洞和水东的龙泉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游客。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就像一个童话世界中的迷宫,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游览一下,好吗?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以上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5、检查自读情况:
(1) 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2) 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互相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3)师小结: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2、3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感悟句子:
(1)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学生默读、思考、勾画。幻灯片出示。)
(2)小组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
① 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根据上下文理解“明艳”的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 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幻灯片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B 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4) 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引读: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自学4~7自然段:
⑴ 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⑵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幻灯片出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 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 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 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 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 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5、复述课文。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6、齐读第8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再次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在讲解“空隙”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多次阅读第五自然段,读完后说说叶圣陶先生写的“空隙”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待学生发言后,我运用简笔画勾画出“空隙”与“外洞”及“内洞”的联系,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教学“路上见闻”部分,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提示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在文中画出关键词,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要点。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抓住重点语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引导学生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洞中奇异的景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复述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最后的设计的拓展练习,以读促写,加强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构建。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
教学后,我体会到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尚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小学语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3 记金华的双龙洞发布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