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板块主题是《绿的世界》。一共有《西湖的绿》和《梅雨潭》两篇课文。教学这组课文的重点,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西湖的绿》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雨中灵隐的“绿”、苏堤的“绿”和花港观鱼看到的“绿”。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这绿色变化多端,有的“野”,有的“幽”,有的“闲”,还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或者“那样鲜,那样亮”,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
本课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西湖的美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其次,本文是一篇上佳的描摹景物的作品,文笔优美流畅,文风清新自然,按照观景的顺序有条不紊地描写,极尽所能突出西湖的“绿”,便于读写结合,最后从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阅读教学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要饱含激情,恰当设问。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你们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请你把有关西湖的资料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这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然后再趁热打铁:“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这人间的天堂——美丽的西湖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轻松地进入了角色,融入到美景美文中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习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移情入文,激趣质疑。请你仔细地读课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随机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在读中,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可以采用自由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读书方式,也可以动手把它画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在读中悟情,在画中入境,体会作者的感受。接着,让他们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各处景物“绿”的特点。
补充说明:
识字与写字:这篇文章中需要认识的字有很多,而且这些字又都比较烦琐,认识起来并不容易,在教学时要把这些字融入到课文当中,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认读,效果会更好一些。会写的字中“幽”字要特别注意笔顺,“参”是多音字,本课读“cān”。在教学时要讲解它在不同地方的不同读音,也可以把它的另外读音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学生有所了解。
“读一读,用喜欢的词说一句话”这一练习要在学生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与运用。
“欣赏”在二十四页有六种方式,可以是配乐朗读、收集资料图片、欣赏段落、品味佳句、理解词语、摘抄优美段落。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图画对文字进行品味,使图画和文字融而为一,感受所描绘景物的美丽,并加以背诵理解。
“画一画,说一说”这一活动是发挥学生的想象,给画面涂上不同的绿,实际上是让学生再来回味课文中“绿”的这一特点。“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是对学生词语的又一次巩固与运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运用所学过的优美词语,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梅雨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亭的景象。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写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作者在山边感知到的梅雨瀑的声形。第二段写梅雨亭。第三段是作者对梅雨瀑观察联想后,用比喻词句描绘出的一幅梅雨瀑的生动画面。
课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梅雨瀑的美、自然的美。
作者写梅雨潭,但更多的是梅雨瀑,在讲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重点介绍给学生。第一自然段,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从远处看到的瀑布:“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景致是作者在山边远距离仰视梅雨瀑,又因为瀑布两边是黑边儿,所以,看上去梅雨瀑就像是一条带子。“带子”准确地表现出梅雨瀑的狭长飘逸,洁白鲜亮,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补充说明:
第三自然段,作者写近看梅雨瀑,用奇巧的比喻,摹画瀑布的整体形态:“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用“布”这一大家非常熟知的东西表现水流的形态,既形象,又使人容易产生联想,感受事物的特点。同时说明瀑布上部整齐、平滑,往下由于受到岩石阻隔,而被分成几道,把瀑布的形态描绘得非常形象。
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抓住瀑布冲击岩石所激起水花,层层渲染,着意描写,用比喻句把水花写得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用“飞花碎玉”比喻水花十分贴切。既刻画了众多的水珠像花朵、像玉石的形态,又表现出水珠晶莹洁白和迸溅时的面貌。
“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用“白梅”比喻飞溅的水珠,突出了其形状特点,进一步表现出水花轻快飞舞飘落的动态之美。
“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作者写梅雨瀑,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用“杨花”作比,把风吹水花如烟、如雾、如尘,在空中飞舞飘游的情景描绘得十分逼真。正是水珠像杨花飘散,才有倏地钻入作者怀抱的感受。
识字与写字:要认的字中,侧重读准字音,要重点认记:“镶、踞、薄、绺、棱、倏”这几个字的字音,只要在读文时反复强调即可。 “翼”字比较复杂,要运用拆解式的记忆方法来识记,效果能够更好一些。“薄”是多音字,要讲清楚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使学生在以后遇到时能正确地读出来。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这道题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么优美的文字,读了都会有所感悟,所以在让学生选择时,不要硬性去规定背诵的地方,以自愿为主,但背诵的地方不能太短,应该选择一处完整的美景或一段完整文字。
“读一读,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这道题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流”对云的描写充满了动感,使读者感受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云的样子被活化了。教学时,不必说得太详细,只要通过读能体会作者的用法即可。
补充说明:
“比一比,说一说”可以通过让学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词的妙处的方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添色不少。
“找一找,说一说”这道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为28页的表达“绿色记事本”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表达是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应该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课前要组织学生围绕“环保”这一主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资料。课上先让学生汇报,通过什么途径搜集到了哪些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材料,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交流。想一想自己身边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把自己身边的与本单元要求相符的事和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启发,最后形成一段或一篇文字也加入到“绿色记事本”里面。
综合学习活动 感受家乡
关于活动的内容的确定,要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生活资源的作用。使活动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访问或者是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素材。
时间安排:共三周。第一周,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方面讨论研究,确定研究的方向,要进行分工协调,分组合作。第二周,收集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教师指导筛选信息并整理。第三周,成果展示。
第四板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本组课文由三首唐诗组成,皆为七言绝句,千古佳作。教学要注重古诗诵读,在品评古诗的“乡情·友情” 中对古诗进行节奏美、韵律美的欣赏,积累语言。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的感怀诗,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几十载,而今白首回来之时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万千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以平静。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的角度着笔,极富生活情趣。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2)读中感悟真情。
补充说明:
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有两个。其中“鬓”字的笔画较多,是个形声字,左上半部分中间是两横,不是一横,最后一笔是点,“鬓”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部分不要写得过大,笔画要清晰;“衰”字是翘舌音,查“衣”部,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哀”“衷”等字的区别,“衰”字中间的一横不要丢掉。
“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方法。
“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一定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再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这是一个拓展训练,要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想象,读一读,议一议,然后进行表演。
“积累”这是贺知章的又一首描写乡情的佳作,在深刻理解了前一首《回乡偶书》的基础上,再学习这一首就相对容易了。在学习积累的时候要首先注意利用工具书读懂诗句,然后将两首诗加以比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众多送别诗中的代表作。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却余味无穷。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其次是理解感悟古诗。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方位上、自然景物上、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补充说明:
本课识字和写字的四个字是相同的。其中“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是平舌音,“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 “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背诵这首诗”方法同《回乡偶书》。
“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故人:老朋友;唯:只;天际:天边。
“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积累”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所作,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强调了他乡人地生疏的凄苦,要重读,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同的普遍的感情。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朗读时要读出思念亲人的纯朴真挚的感情
补充说明:
识字与写字:认识的三个包含在学会的四个字之中,“异”字的读音要注意是第四声,“异”字的上面是“巳”而不是“已”,下面是一横、一撇、一竖,而且要出头;“萸”字要注意最后写人。
“背诵这首诗”方法同《回乡偶书》。
“读一读,写一写”在这五个词语中,“异乡”和“异客”是诗中的词语,“作为”“遥远”“加倍”不是诗中的原词,而是诗中“为”“遥”“倍”的解释词语。
“理解下列词语,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独”的意思是“独自”;“异”的意思是“别的、另外的”;“逢”的意思是“遇到”;“遥知”的意思是“在遥远的地方猜想”。整首诗大致诗意对即可。
“说一说,议一议”是一个开放性的综合实践训练,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既有关于“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最新名称,还要扩展到其他类似相关的节日,更加深刻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积累”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表达——古诗里的故事》教学时首先读懂这次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明确这次表达的目的,教师调动学生讲“古诗里的故事”的积极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叙事古诗,把它背诵下来,并把它进行改编,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最后学生讲完故事,把其中最喜欢的一个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原意,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先请同学讲故事,然后请其他同学背诵这首古诗,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下册三、四板块备课发布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