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查字典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搜集整理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文本解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篇课文表面看写的是樟树,主要的文字也是写樟树,其实,还是写人。任何一种自然之物、外在之物,写到文章里,特别是写到文学作品里,就灌注了人的主观情感。“借物喻人”,要不要教给学生,要教。但是,怎么教,有讲究。如果,只是把这个概念、名词教给学生,很容易教。这里有一个理解的问题。

这篇课文有这样几层理解。首先,宋庆龄对两棵樟树的理解。在宋庆龄的情感世界里,这不是普通的两棵樟树。周总理劝她搬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我们在什么时候才会“不肯”离开某个东西,才会“舍不得”某样东西。这可不是一般的情感。可以说,这两棵树,已经融进了宋庆龄的情感世界之中。在宋庆龄眼里,这两棵树也许不仅仅是树了,成了她生活的伴侣,成了她的某种精神寄托。那么,这两棵树,何以让宋庆龄情有独钟呢?当然,宋庆龄没有明白告诉我们,我们的理解只能是猜度。樟树不高,可以让人亲近;樟树枝叶稠密,树荫庞大,给人荫护;樟树枝干粗壮、蓬蓬勃勃,给人以力量感和生机;樟树有永久的香气,虫子怕它,保持着自身的高洁。这些是不是宋庆龄舍不得的原因呢?也许是的,也许还有更多的理由。

第二,作者对宋庆龄的理解。文章的作者是茹志娟。作者听到宋庆龄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并没有像记者一样去采访宋庆龄,把这个问题弄明白,而是去揣摩宋庆龄的心思,去探寻宋庆龄隐秘的内心世界。这样,虽然不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却给了作者和读者更大的想象的空间。这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理解,一个革命者对另一个革命者的理解。

第三,读者对作者的理解。作者理解的宋庆龄是怎样的呢?这是读者要通过文字去解读的秘密。

第四,读者其实不仅仅是理解作者,同时也在理解樟树,理解宋庆龄。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说都要教给学生,而是我们有了这样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理解的过程,我们才能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当我们进到人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理解了语言,语言就会像一架乐器,奏出不同高度的心灵活动。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文本解读发布于2020-11-09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