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想到有关“双赢”这个词,因为,文章通篇都贯穿着“双赢”的理念。首先看晋、秦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因为,在晋文公重耳为避国难期间逃亡到郑国时,郑国没有用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即文中所说的“无礼于晋”,所以,在重耳重返晋国,做了国君之后,必然想到报此不礼这恨。如若当初郑国能急公子重耳之急,伸手相助,逃难中的重耳就会少受一些苦难,而事后的郑国,不但不会招来晋师的攻击,还会得到晋国的敬重感恩。再看晋国与秦国为什么会联盟攻郑?这里关系到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秦晋之好。此成语的来历是因为秦穆公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因此,在晋文公逃亡期间,不但得到了秦穆公的救助,而且还护送重耳回国,做了国群,而此后,重耳宣称,秦晋将世代联姻,彼此相助。正因为如此,秦穆公与晋文公相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实现了两国强大的双赢效应。

当郑伯听信佚之狐的意见,请烛之武去退秦师时,烛之武开先是没有答应的,他委婉地表白了自己青壮年时期被郑伯冷落,不曾重用,而今国难当头都要用他,很是不乐意。但是,当郑伯说出了“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后,烛之武便“许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伯也是利用了“双赢”的理念来指导了他与烛之武的谈话,让烛之武明白了国家与个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出了烛之武赴秦师退秦的激情。有人评价烛之武说,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这样的评价是有些过头的,因为他并非全出于为国家前途命运作想才去退秦师的,这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个人利益,正所谓,国之不存,家之何在?

在谈及烛之武时,大多都会想到他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才,大都为他的说服艺术所倾倒。这样的评价当然没有什么不对。而我们如果再来分析一回烛之武对秦穆公所说的那番话,也可见他也是运用了“双赢”理念,自始至终都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说话,他对秦穆公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顺势再说:“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抓住秦与郑并非毗邻的地理特点,向秦穆公说明了亡了郑国,只能是给邻国增加国土的可能,大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后果。还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意思是说,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话,郑国得以保全,而郑国还可以为秦国往来的人提供住行方便,这可是能达到“双赢”目的的上好选择。

当秦穆公被烛之武说服,与郑结盟,并撤兵之后,晋国大夫子犯想报复秦师,但晋文公的话也体现了“双赢”的理念。他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意思是说,我重耳曾经依靠秦国的力量才回国的,现在反而要攻打它,这是不仁不义的;攻打秦国必将失去秦国这一联盟,这又是不明智的;而要将本来严整有序的秦师打得七零八落,这又是不符合用武之道的。我们从晋文公的这备话中可以看出,晋不攻秦,秦师得以保全,晋国道义得以弘扬。这也便是“双赢”了。

写到这里,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有两个行人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结伴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两人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其中一人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你挑一段路,我挑一段路,两人反倒都觉得轻松了很多。这个故事体现的也是“双赢”的理念。

过去,我们讲了太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豪言,但是,往往并不与实际相符合。著名作家毕淑敏就写过一篇题为“看重自己”的文章。文章虽短,但它却让人们把眼光收回来,学习关注自己。当然,我们并非提倡“自私自利”,而在实际生活中,“自私自利”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没有人愿意给这样的人开绿灯,而只有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心中也有他人,将彼此的利益放在一起来思想,以期各得其所,这就是“双赢”。而只有持有“双赢”理念,小到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大到集体与集体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才会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共获利益,共求发展,正如文首故事中所讲的那一对旅伴一样,只有把彼此的利益都思考在行为之中,这种行为才会得到双方的共识并付诸行动。

目前,“双赢”正成为一个社会热词,其实,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可以看出,在这方面,古人早已为我们做出了优秀的典范。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理念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