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的复杂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以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这一文言文单元处于高三学期,所以应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主动阅读习惯入手。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拟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课本剧的排演。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星期时间通知学生作好排演课本剧的准备。

2、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⑴ 编剧组:负责全文的改编工作,要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⑵ 导演组:负责挑选演员及排练工作。

⑶ 演员组:负责剧中人物的塑造。

⑷ 服装、道具组:负责全剧人物的服装和道具以及演出前的舞台准备工作。

⑸ 评委组:负责评选出最佳演员以及对演出进行点评,旨在通过点评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3、第二课堂进行演出,全体学生观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

2、对课文相关问题(重点是人物形象)开展分组讨论活动。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理解掌握的情况,对难点进行点拨

1、解释以下粗的字。

⑴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

⑵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

⑶ 进兵北略地掠夺

⑷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意动

⑸ 群臣怪之意动

⑹ 卒超不意通“猝”

⑺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

2、解释以下句子:

⑴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

⑵ 皆为戮没(被动句)

⑶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⑸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二、分四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内容:文章开头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荆轲和太子丹产生分歧,表现了樊於期,太子丹,荆轲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组讨论内容:秦廷行刺是全文的高潮,荆轲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得到成功的塑造,请分析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第三组讨论内容: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但对他历来仁者见仁,智者智,你认为荆轲是英雄么?

第四组讨论内容: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评价荆轲。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学生代表发言,老师恰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其中第三、四组要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两名同学作总结汇报,每位代表汇报之后,由两位自由评论员作自由点评,代表发言时间限定在4分钟以内,评论员发言时间限在两分钟以内。

2、学生讨论、点评,老师点拨,师生共同达成以下共识。

⑴ 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 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 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因而,荆轲进行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三、布置作文

我看荆轲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