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包身公》在叙述了“包身工”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之后,终于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在课文的末三段,作者一改往常的客观叙述为主的方式,而为“包身工”──这些“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叫起屈来。
作者之所以要为“包身工”叫屈,首先因为她们不被当作人来对待。由“包身工”制度,作者自然地联想到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船户们为了养墨鸭捕鱼谋利,把墨鸭的脚和脖颈用绳子吊住。墨鸭下水捕到了鱼,却不能进入自己的肚子里,而是卡在了脖颈上。被船户抓住脖颈一挤,鱼便成了船户的了。到头来墨鸭辛苦了一场,却是为船户谋了利。“包身工”们何尝不是这样一只只墨鸭?她们辛辛苦苦捕到的“鱼”最终还是进入了老板工头们的“鱼篓”。“墨鸭”也好,“包身工”也罢,他们都已成了为别人挣钱的机器。更为可怜的是,船户们想要墨鸭为他们捕鱼谋利,对它们起码还有一点温情,至少不会虐待它们。而老板工头们对“包身工”,除了要吸干他们身上的血之外,就连一点起码的温情也不施与,对她们侮辱漫骂、拳打脚踢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可见“包身工”的待遇就连一只墨鸭也不如,更谈不上被当作“人”来看待了。
作者之所以要为“包身工”叫屈,其次因为她们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在她们的生活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虽然时代已经到了20世纪,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包身工”所受到的却是奴隶制时代的“奴隶”的待遇。除了用自己烂熟了的技术来操纵机械,为老板工头制造出无数个纱锭和高额的利润之外,一切与“人”有关的待遇都与他们无缘。她们是一群“奴隶”,而不是“人”。
作者之所以要为“包身工”叫屈,再次因为她们逆来顺受的奴性。面对老板工头的侮辱漫骂和拳打脚踢,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不敢稍有反抗。即使生了病,也只能硬撑着。面对带工老板的无理要求,她们只能忍气吞声。她们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能够做稳自己的“奴隶”,为“包身工”制度“忠实服役”。如果说“包身工”不被当作“人”看待,受到“非人”的待遇是可怜的话,那么,从她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奴性”则是可悲的了。
最后,作者只得寄希望于“物极必反”,寄希望于“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在此基础上发出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的警告,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但这已够了。与那些看到“包身工”的“非人”待遇而默然置之的人们比起来,作者能为“包身工”叫几声屈,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为“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叫屈──《包身工》末三段解读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