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研究性学习,许多人都认为那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事,语文似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没法定题,无法操作,无法下结论,或者说根本无法开展研究,其实这既是一种偏见,更是一种错误看法。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应该说不逊色于其它任何学科,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不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在笔者想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的授课体会谈谈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荷塘月色》是一篇精致的叙事抒情兼具的美文,这是文学界所公认的,其中可学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叙事、描写、抒情是学生不陌生的,他们在初中就接受过这种概念,但仅仅是“概念”而已,他们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或者说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而恰恰正是这种东西是他们将来生活与学习中用得最多、最广的,也是那些有志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同学最需要的。相反,“通感”这种修辞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是比较对他们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东西,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很快接受这种修辞概念未免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有感于此,我将此课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研究。具体操作如下:(以下为文字说明,具体的做法和理念在我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荷塘月色》中可以体现,此光盘另附。)

一、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项,尤其是在讲抒情与描写、叙事的关系时。因为文学尽管是形象的,但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讲许多地方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有必要进行形象的情境创设,为此,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精美的荷花图片,并配以尽可能协调的音乐(能配《采莲曲》最好,可惜我没有这方面的,只好配了《平湖秋月》),唤起他们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在画面上配以暗示性文字,诸如“温馨秀丽”、“清香宜人”、“柔媚可人”等此类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文字,并用“你喜爱这些美丽的花朵吗”、“当你突然失去这些的时候你会怎样想呢?”等文字加以暗示,以激起他们对事物(景物)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思考,从而诱导他们对此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探索。

二、资料的提供

资料的提供是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必需的一环。因为学生手头的资料是缺乏的,没有相应的资料可以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资料:

1、作者介绍: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以及主要作品,诱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研究。

2、时代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暗示学生: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作者的情感,特别是热爱国家的作者,他们的情感都是时代的情感,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的印迹,他们的情感本身就是时代的情感,让学生有意识地从时代的高度理解作品。

3、创作背景:这个背景是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从这个背景中学生可以窥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容易理解文章中那些细微的东西,也更容易理解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4、鉴赏文章: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理解与筛选,进行比较与分析,让他们面对多种多样的说法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科学的选择。

5、其他作品:主要选入了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作品(已出现的和将出现的)。如《背影》、《春》(初中课本中已出现的);《威尼斯》(高中课本将出现的);《绿》(有名的,现课本没有收入的),并加入适当的注释和背景材料,便于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更深一步地理解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三、学法的指导

认为研究性学习不需要指导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高中一年级(甚至于高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完全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单纯讲究“独立性”研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适当的指导(当然不是越俎代庖)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手段,以利于今后的研究性学习,因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试了之,而是要我们的学生终生都进行学习的研究,养成一种研究的习惯,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将来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学者。所以,我在课件中,在精妙的语段甚至于词语上加了一些即现型指导(提示),并可以随时打开音乐进行形象的比较,在“蝉声”“蛙声”等上面加上相应的声音,帮助他们快速进入情境,快速把握文章的脉搏,使他们不觉得研究性学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反而使他们觉得那是那么有趣、那么可望又可及。我认为这一步是绝对不可以省略的,否则我们可能把语文搞得太神秘,让人敬而远之,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困境。这不但有悖我们搞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更有可能使我们重陷“填鸭式”教学的泥淖。

四、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为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此项设计在光盘上以演示方式逐步列出了文章各段的段意,情景与抒情,作者的形踪等主要参数,内容比较详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本文进行整体的把握,以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对各要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借此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进行比照。但此项内容不宜在研究开始时就让学生去用,因为此项内容非常详细,几乎概括了所有需要学习的内容。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此项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从而失去开展研究的兴趣,使研究的环节中断,研究便无法进行下去。

五、研究结果的检验与鉴定

研究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本单元我设计了二十道选择题加以考查。为什么设计了二十道选择题,不更多设计也不再少设计呢?我认为题目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题的研究,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多零零碎碎的知识的把握上;题目过少,覆盖面就太小,不能覆盖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也不利于进行适当的知识扩展,不利于计分统计。从覆盖面和时间限制的角度考虑,我认为二十道是比较适宜的。另外,在设计题目时最好有时间限制,且题目的选择具有不可逆性(即只要学生确定了答案,就不能再进行修改),这样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实际的研究效果。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不是不可以进行的,而是大有可为的,本文只是从一篇课文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可能会存在许多不足甚至不科学的地方,现在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看法,以期望能“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指点,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2003年5月25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天广地阔大有可为──以《荷塘月色》为例谈谈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