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阅读《故都的秋》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

6、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7、“蓝朵”一词是__________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_________。

8、“落蕊”的“蕊”字读音是( )。

9、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 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12、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3、《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 )。

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

甲、陶然亭

乙、钓鱼台

丙、西山

丁、玉泉

戊、潭柘寺

A、dbaec

B、edcab

C、acbde

【答案及分析】

1、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析: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归纳秋的特点。

2、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析:分析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3、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析:鉴赏句子,理解句外之意。

4、领略名花美酒

析:理解词句意思。

5、看他赏透(或赏玩十足)

析:把握段意,揣测作者意图。

6、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故都之秋的迷人

析:赏析段落,综合归纳文字背后的用意。

7、蓝色的花朵;因为作者以为蓝色的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析:体会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8、(ruǐ)

析:巩固基础知识。

9、指细腻、清闲、落寞

析: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10、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析:理解句义。

11、D

析:不写名胜,而写破屋,对“破”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12、A

析:用词朴素,角度新颖,从细微处落笔,感人至深。

13、B

析:感受秋景的特色与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故都的秋》基础知识检测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