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如下:
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这可谓惜墨如金。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即使绘竹,也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仅324字,但表现手法多样,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二三段紧承受短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3、脉络清晰,感情深沉: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而且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去着深沉。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文章第一段写了五乐: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日暖缝合,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文中以“信可乐也”作结。
然而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
!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遥相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立意深远,文笔清新──《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