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背诵三篇诗文。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通过诵读、讨论,分析、体味诗歌中一波三折、复杂深沉的情感,并掌握诗歌情感变化过程。

4、为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即诵读熟悉、释疑解难、领悟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诵读法:

优秀诗文的学习,诵读自然是关健,应贯穿于课堂始末。

2、分析讨论法:

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由学生分析讨论解决,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讲解法:

诗歌鉴赏离不开作者的创作背景,对文中的三位作者,学生们虽不尽陌生,但也存在一定的时代隔阂,所以仍需适当介绍补充,加以点拨。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通过本课的学习,从而初步掌握古诗文的鉴赏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被称为是诗的国度。提起诗词,立即印入同学们脑海的会是哪些朝代呢?(唐宋等)其实中国的诗歌远可追溯到西周甚至是更古老的时代。那么,同学们能说一说你熟知的有哪些唐朝以前的诗人吗?(以此问,引出本节课所学诗文的作者:曹操、陶渊明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首刚才大家提到的几位诗人的代表作品。(板书课题:诗三首)

二、背景分析

三首诗歌的创作年代分属汉末、魏、晋时期,大家知道,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就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便有“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句。分合交替的汉魏晋时期说白了就是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那么,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时代会出现哪些社会群体呢,他们又会借诗歌反映怎样的现实生活呢?

(学生猜测、讨论、归纳、回答。)

明确:战争年代,就必有在外漂泊、流离失所的游子;在家苦守的思妇;乱世造就的英雄;对社会失望的隐士等等。他们或思乡,或思人,或胸怀抱负,或满心失望,或热衷功名,或渴望归隐。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们通过诗歌都表达了自己怎样深沉的情感及人生追求。

(注:了解时代背景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心境。)

三、明确学习目标

1、熟练、有感情朗读与背诵三篇诗文。

2、体味诗歌的情感韵味。

3、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学习诗文

1、学习《涉江采芙蓉》:

⑴ 请一生朗读这首诗。

⑵ 分析讨论,解决难点词语,明确诗歌大意。

⑶ 初步感受了诗歌,你认为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呢?

明确:美。一、美在意象。“芙蓉”“兰泽”“芳草”等词语,读之便觉香气袭人,沁人心脾。二、美在行为。因为本诗所写的是主人公于夏日江边采摘芙蓉以送爱人的情节。三、美在情感。美丽的花草,美好的行为,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⑷ 请找出诗歌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词语。

明确:所思、旧乡、长路(远道)、忧伤等。

⑸ 有人说,诗歌是再创造的艺术天地,即读者可以在诗人创作的诗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那么,请结合诗歌的意象,主人公的行为,展开想象,试描摹诗歌所展现的艺术画面。

示范:夏天江边花香日暖,主人公看到了最心爱的荷花芳草,不惜“涉江”之劳,将其采摘。采到了,又觉独自欣赏不免美中不足,应与知心人共赏才好。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儿呢?四面都是陌生的有,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在遥远的他方。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不禁涌上心头。

⑹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请试着在两组词语间加一个字,将你的认识体现出。

示范:所思在/离旧乡,路长故忧伤游子/思妇

⑺ 小结:整首诗中,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从欢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过程,更借赠花之举,表达了思念之情的刻骨铭心。

⑻ 听诗文示范朗诵,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⑼ 总结诗歌鉴赏的的方法:诵读熟悉、释疑解难、描摹画面、领悟情感、诵读巩固。

2、学习《短歌行》:

⑴ 导语:

游子、思妇会因为故乡与亲人的远离而倍感孤独与惆怅,那么,曹操,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他的诗文又将会抒发怎样的英雄情怀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运用刚刚总结的诗歌鉴赏方法来学习这首英雄之诗《短歌行》(板书课题:短歌行)

⑵ 诵读熟悉:

① 听课文录音,并留意,在整首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音是什么(YOU),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是哪个(忧)。

② 请一生朗读第一部分,注意“忧”这一情感的融入体会。

⑶ 释疑解难: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表面上看是在“忧”人生短暂,“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其实这种忧,人生之短,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比如辛弃疾《破阵子》:在梦中“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后却突然降回无情的现实——可怜白发生。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所以,“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忧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如《西门行》中句:李白《将进酒》中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么,曹操的“忧”是消极的还积极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诗歌。

① 重点解决以下四句诗句的内涵。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A、“青青”句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本句引用,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B、“呦呦”句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在这里是可译为:“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本句引用,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

C、“越陌度阡”四句是想像,可理解为: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此处呼应第二句,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贤主贤才欢聚一堂的欢快场面。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也以山水,比喻自己的博大胸怀(比兴手法)。“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作者是以周公自勉,表明自己竭诚待贤的决心。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② 简略分析其它诗句的内涵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明确:

如所谓“明明如月”,其实是用了比喻:人才就像那天上有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所谓“月明星稀”,不仅仅是景物描写,也是说贤才很少。所谓“何枝可依”,则是因为没有贤主。

根据诗文,并交其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种“忧”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⑷ 描摹画面:

结合诗作者曹操的历史形象,《短歌行》的特定环境以诗中所选意象,假想一下的诗歌主人公的形象。

示范:一日,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月明星稀,恰有一群乌鹊向南飞去,这一切使得诗人豪兴大发,诗人身着铠甲,手执长矛,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歌一曲名传千古的《短歌行》。

⑸ 领悟情感:

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明确:全诗以感慨人生起,继之以慷慨激昂,再继之以沉吟愁思,最终振作开朗。诗歌经历了从低沉到昂扬的变化过程,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⑹ 齐读诗歌第二部分,注意体味诗歌情感。

⑺ 小结全诗:

读完本诗,不禁让人由衷地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而结语,更是何等有气魄!曹操不愧为世之英雄,而《短歌行》亦不愧为英雄之慷慨悲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争分夺秒,尽量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五、 布置作业

总结课堂上所学的鉴赏古诗文的一般性方法,并尝试在课下独立赏析隐士之诗:《归园田居》。

【板书设计】

诗三首

鉴赏方法:

1、 时代背景

2、 鉴赏过程

诵读熟悉、释疑解难、描摹画面、领悟情感、诵读巩固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诗三首》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