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设计

谁都知道:“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可有谁知道王羲之除了能写一笔好字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呢?也许有同学会反驳我,老师,您说得好轻松,堂堂书圣的字岂只是一笔好字?那我要告诉你,我这样说是让你知道他的好文章该要好到什么程度了。如若不信,请听……

二、放课文录音

(同学们注意读音,注意情调变化。)

板书:

兰亭集序

三、简介“序”

(包括解题)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文成书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一批文人雅士包括自己在一次宴集上作成的诗所写的序。这个序既符合一般书序要求,更有超出一般书序的地方,这就是它的立意和构思不同凡响,下面进行具体的学习。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语调清新明快。

2、划出时间、地点、目的、人物。

目的:修禊事。

⑴ 指名一生说出环境句,天气句。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⑵ 教师朗读环境句、天气句,要求大家闭眼感悟画面美。

⑶ 又指名一生说出活动句,感受句。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板书:

活动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要求:学了这段,把你的感触用段中一短语概述一下。

5、齐读一遍。

板书:

集会盛况

信可乐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五、学习第二段

1、引语:以上记叙了集会盛况,知“信可乐也”,以下请一同学读读,大家想想,表达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

2、指名朗读。

3、教师提示:注意第一句。

⑴ 先看文下注释。

⑵ 作为段首,想想这与上下文有何联系?

⑶ 点拨:“夫”,发语词,将由上文生发议论。“相与”和“一世”要注意,上文是作“相与”一次之记叙,显然下文就要怎样?发“相与”一世之议论。

4、默读这段,准备答问:

⑴ “相与”一世,作者具体写到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内容与方式?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⑵ 面对多种“相与”的内容与方式,作者却用哪一个字表明了一种好心情?

“欣”。

这个字显然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字?

“乐”。

板书:

⑶ 小组讨论:第一段末句写“信可乐也”,这段末句却转而写“岂不痛哉”,转化

的依据是什么?

(指名一生说)

板书:

岂不痛哉

5、教师小结:

此段重点放在“痛”上,欣有向倦时,欣有变陈时,人生在俯仰之间,首句俯仰就已暗示,“曾不知老之将至”除了表明乐而忘忧外,也作了暗示;“及其……感慨系之矣”加以点明,“死生亦大矣”引古语印证和强调。

6、二组朗读,一、三组进一步明确思路。

板书:

欣 倦(陈)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感慨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六、学习第三段

1、引语:以上“岂不痛哉”,抒发了人生感慨,人生是短暂与无常啊。你知道哪些名人抒发过这类悲叹吗?

曹操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叹“人生在世不称意”。

这种悲叹是不是悲观?

不是,它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述,不是虚无心灵的显示。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矣。”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雷锋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那么王羲之在悲叹之余,是以怎样的态度来面世的呢?

2、指名朗读。

3、分大组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一组⑴⑷题;二组⑵题;三组⑶题。)

⑴ 看古人的文章,作者为何“临文嗟悼”?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即古人也有感于死生,或作者与之情感共鸣。

板书: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⑵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什么意思?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

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怎样态度?

热爱人生。在崇道尚玄的东晋时代,我们看得出其抗拒人生虚幻是何等的执着努力。

⑶ 作者不但嗟悼昔人,还悲后人,悲什么?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这样写有何好处?

① 透露作者对人生感受的敏锐与深刻,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

② 巧妙一转,回到此次宴集之诗序上来。

(注意:此段之“悲”不同于上段之“痛”,上段之“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而这段是由已悲人,感慨更加深刻。)

⑷ 作者作序的目的是哪句话?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诗文。

板书:

后人有感

有人说,结尾一句让人回味无穷,是这样吗?

板书: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悲──进取人生

作序目的

时人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

后人有感

七、总结主题思路特点

1、借题发挥,层层深入:

叙自己一桩乐事→议人生世事无常→抒热爱人生之情

(引入) (触问) (释问)

2、巧妙行文,首尾圆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