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读文章第二段,说说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剖析: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在第二段中作者只用了19个字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作者作了以下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⑶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
剖析:总的来说,全文开头两段先记游,接下来写因“游”而引发的议论。从第一段仆碑上“华”的读音引发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的议论,得出要“有志”(或“尽志”)的结论。主要内容在第三段。
参考答案:
本文作者的感悟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由游洞不能坚持到底而引发的思考。做任何事情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只有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才不至于中途退缩,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二是作者从路旁倒着的“其文漫灭”的碑石而产生联想,感慨“悲夫古书之不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必须要“有志”,否则“深思”则不可能,更谈不到“慎取”,仍然会“谬其传”。
3、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剖析:可以从⑴过渡衔接;⑵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⑶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⑴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⑵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⑶ 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结合,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的特点。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