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外国诗三首
第一课时 《致大海》
教学目标 :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同样具有着无穷的感召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等三位外国诗人的诗作。
二.作者与背景: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朗读或听录音,体会这首诗的韵律并把握住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变化。
四.分析鉴赏这首诗歌:
1.第一二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以及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
2.第三节至第七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3.第八节至第十三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这六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以上是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4.第十四五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5.总结主题:
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五.要点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六.作业 :
熟读这首诗,认真体会普希金诗歌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
1.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这两首诗歌的主题。
2.通过分析鉴赏两首诗,体会其诗歌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学习写作诗歌鉴赏评论,领会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篱笆那边》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二、学习《我愿意是激流》
(一)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二)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 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三、布置作业 :
从本课三首诗中挑选一首,以我更喜欢……为题写一篇诗歌赏析文章。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外国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2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