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学习读文的重要方式。它对于学生体味课文情感,理解思想内容,摄取文章的信息,强化理解记忆,对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而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帮助。
朗读又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活动,既体现出朗读者对朗读文本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作用,又包含了一定的语音意识技巧。一次成功的朗读活动,即文本形象的再现和逻辑的体现,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朗读方式来实现。反之,缺乏朗读技巧的错误的朗读方法,也阻碍了文本的正确传播,以至影响朗读目的的实现。鉴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我们许多中小学生朗读素质并不高,朗读课文仍然停留在唱读、念读等状态,形成了多种错误的朗读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念字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胸无全句或全文,只是照章念字,照字读音。朗读活动变成单纯的念字,一字一顿,只简单地将音节读出来。这种方式,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缺乏语言的流畅感。这种方式的所谓的“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这种朗读方式在初学朗读的小学低中年级更为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语言的内在感受,缺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概念和基本的训练所致。
2、念经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时声音小而速度偏快,仿佛寺庙中的和尚诵经的声音。在朗读中学生的嘴唇翕动,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顿连、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频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这种朗读方式在高年级学生中较为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老师对“朗读”这个概念认识有偏差,未能放开声音“朗”声而读;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得法,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学生缺乏学习自律性,只求速度,不求表达。
3、八股式“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不从具体的文本内容出发,一味只从声音上刻意追求,而且腔调固定,节奏僵化,顿连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声音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节奏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种朗读方法的显著的特点是只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文本疏于研究,固守简单的朗读经验和朗读模式。
4、表演式“朗读”。学生在记叙文或剧本朗读中,对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朗读产生了角色化的错误,理解,无形中将自己独立的朗读者身份混同于文本中的角色,进而形成朗读人物语言时过度夸张,单纯追求任务语言的情感、响度的所谓的真实性,将人物语言朗读表演化,这种朗读方法混淆了朗读与表演的区别,忽略了朗读者在朗读中的独特的身份。因为朗读者的任务是把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创造性地传播给听众,而不是充当演员去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尽管我们可以在作品表演活动中去扮演人物,但它毕竟不同于朗读这一语文学习形式。
上述浅析的四种错误朗读方法,在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我们中小学声的朗读活动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要说表达逻辑关系了,传出神情意态了……”叶老此语正是一针见血,揭示了当前中小学朗读现状的要害。唱读拖腔拉调,念读呆板平直,八股腔拘泥少变,表演式哗众取宠,这正是我们发展正确朗读能力的障碍,也是我们开展朗读教学要努力纠正的偏差,所以,重视纠正错误的朗读方法应是我们朗读训练中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之一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浅谈四种错误的朗读方法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