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赋”的文体特点。
(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认识本文观点的历史意义。二、教学方法:赏读法。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来一同鉴赏《阿房宫赋》。
2、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边听边思考,整体感知全文。
[思考](1)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些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 幻灯片)(2)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幻灯片)[明确]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了坚实的基础。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是不爱其人。写作的目的是“鉴”。 即:借古讽今,要唐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3、难句及重点语句理解:(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点拨]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有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两句一抑一扬,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两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 (2)“嗟乎!一人之心,干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点拨] 说明人同此心,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将“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点拨]14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且意味深长,让人深思。“可怜焦土”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晚唐统治者)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
[1] [2] 下一页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本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