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间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特别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

考点5

1.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国体和政体的关系:①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固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阶级历来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国家的政体。②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在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也会采用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3.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①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国王、天皇、女王等)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君主立宪制在当代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形式。英国、日本、泰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典、挪威等国家采用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②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共和制

考点6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表现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集体行使职权,在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由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以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5.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考点7

1.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这也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

2.人民代表的产生和任期:人民代表产生的方式和任期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镜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人民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贼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和义务,以保障他们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

(1)人民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①发言、表决免责权,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②提案权,人民代表有权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③质询权,人民代表有权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等。

(2)人民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①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②保守国家机密;③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④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考点8

1.国家结构形式

①含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构成模式。

②类型: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型

③典型国家:单一制国家: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复合制国家在当代主要采取联邦制形式主要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

2.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①在我国,从法律体系看,全国只有一部宪法;

②从国家机构看,全国只有一个制定法律的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③从公民的国籍看,公民只有一种国籍;

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所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状况所建立的特别行政区,也都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各地方行政区域设立的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行使其职权。

⑤从对外关系看: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由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考点9

1.“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基本内容:① “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重大重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总之,“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它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①在香港、澳门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陆续回到祖国怀抱的今天,结束大陆同台湾分离的局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神圣使命,就更加突出地摆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前。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祖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世界主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

③“一国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方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考点10

1.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

2.组织体系:①从纵向看,国家机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关;从横向看,它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②在近现代国家中,根据国家的职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3.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

考点11

1.我国的国家机构由下列国家机关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我国的国家机构,按其类别可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按其层级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3.国家权力机关: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中央国家机构的职权: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②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根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有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等。③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④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是:通过行使审判权,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保护公民私 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各种合法权利,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⑤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我国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是:通过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镇压一切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统一,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生产、工作、教学、科研等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⑥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考点12

1.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其职权、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大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第二,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一方面,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另一方面,地方国家机关在执行中央决定的前提下,自主管理和安排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

2.对人民负责原则。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密切联系群众。第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

①依法治国的含义: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概括地说,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③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依据,也是其行使权力的依据。因此,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其次,依法治固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保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⑤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第一,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第二,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第三,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外还要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和普法教育工作。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考点13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表现在:(1)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政治方面。(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①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即人民代表的监督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3.我国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①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我国至今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法律、法规,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②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考点14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①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是我国生存兴旺的保证。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②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目前,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我们的迫切任务就是促进海峡两岸沟通和交流,反对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祖国。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①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②维护国家安全。应该做到严守国家秘密,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举报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③维护国家荣誉。应该做到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使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国家的名誉不受侮辱。④维护国家利益。应该做到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考点15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主要包括三方面含义: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考点16

1.权利、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2.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已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3.根据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一,公民要认真行使公民权利。第二,公民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考点17

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关系: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②怎样坚持:第一,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为此,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第二,公民在履行义务时,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第二部分:政党制度

考点1

1.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2.政党特征。①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主要看它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②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③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3.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政党必须而且能够执掌国家政权的主要原因:①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政党只有掌握国家政权,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②政党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等,这使它能够成为国家政权的执掌者。

考点2

1.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政党制度按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两党制和多党制。两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操纵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轮流执政,互相对峙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来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英国和美国最为典型。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两个以上的主要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操纵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多党制起源于法国,以法国和意大利最为典型。目前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瑞典、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实质:①它较之于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历史进步性。②从本质上看,它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政党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掌权执政。

考点3

1.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中国共产觉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3.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②反映社情民意,献计献策,为促进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和重要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党合作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②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③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样,人民政权就要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颠覆,必将造成社会倒退,全国各族人民绝不允许出现这种局面。

考点4

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这是党保持其性质的决定因素。

考点5

1.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考点6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①政治领导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坚持党领导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确保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思想领导是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纲领和路线,懂得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

③组织领导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④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实行党的正确领导,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

考点7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②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

考点8

总体上说,加强党建的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党永保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政权再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②怎么样——面对这两大历史性变化,党要不断提高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为什么: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怎么样: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什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怎么样: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为什么: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怎么样: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解决腐败问题。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①为什么: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②怎么样:要建立和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

考点9

1.邓小平理论

①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检验中,这一理论还会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一条红线。

2.党的基本路线

①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②党的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

③基本路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总览全局的指导性,二是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巩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考点10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者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如何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

4.为什么要坚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第三部分:民族宗教

考点1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是其基本特征。

2.共同语言是民族成员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活动和交往的工具。共同地域是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与民族、部落等共同体的重要区别;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共同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3.民族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考点2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各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1)为什么: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而绝无优劣之分。无论哪个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2)怎么样: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3.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1)为什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是我国生存兴旺的保证。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2)怎么样: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的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我们必须牢记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4.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 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1)为什么: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今方面的原因,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还比较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2)怎么样: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首先要积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本民族地区一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 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考点3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我国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主要有:①民族自治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规,按法定程序经上级机关批准后生效。②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需要,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③依照国家财政体制的规定,属手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使用。④自治机关可以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和重 要历史文化遗产。⑤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3.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使我们建国后建立统一的、民族平等的主权国家成为可能。②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人口数量上差别较大,分布特点呈现“大杂居、小聚居” 的状态。这种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但经济文化落后;汉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④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②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考点4

1.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既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两个方面。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宗教信仰自由充分显示了对公民基本权剥的全面保护和尊重。

③为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 宗教活动。国家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洗、受戒、终傅、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任何人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元神论的宣传或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还是无神的辩论。同时,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或散发宗主生传单或其他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出版发行宗教书刊。

④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任何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不得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政策,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及宗教团体、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是基于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和掠夺我国的历史事实,是我国信教群众作出的自主选择。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体现。国家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对外交往。

5.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①符合宗教自身规律。②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③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6.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①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②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③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④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考点5

1.反对封建迷信:迷信本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历史阶段,人们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面前所产生的一种盲目、非科学的崇拜。迷信思想成了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人们,麻醉人们的思想,消磨人们的意志。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使用占星、卜算、看风水、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对于利用封建迷信活动,妖言惑众,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骗钱害人者,必须依法惩处,加以取缔。

2.反对邪教、抵制邪教活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邪教,坚决打击邪教组织。邪教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我们必须与 “法轮功” 邪教组织进行坚决的斗争。

3.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列主列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群众中的迷信思想一般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少年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的汇价光荣使命。青年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树立科学世界观,宣传无神论,反对迷信。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四部分:外交政策

考点1

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反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的形式。

2.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各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必然使原来的国家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考点2

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即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只有具备这四个要素,才能成为主权国家,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3.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①独立权是指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②平等权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③自卫权是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④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4.国家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

考点3

1.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 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国际法的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 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要使国家之间关系能够正常发展,就要有一定的法规来约束。国际法不是由一国单独制定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

3.作用:①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是调整现代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律规范。②国际法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指导国际关系的规范化,减少国际纠纷,确保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考点4

1.国际组织。

①含义:是指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②分类:按其目的任务和职权范围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的和专业性的两大类。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等;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万国邮政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海祥组织等。按其活动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两大类。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当然,有些区域性组织的成员国也并不严格按照地区组成,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包括处于地中海边缘的希腊。按其主体的构成来划分,可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两大类。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以主权国家名义参加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等;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以民间团体或个人名义参加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律师协会等。

③作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对每一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但绝大多数国 际组织在现代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国际组织是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2.联合国。

①产生: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10月24 日。

②《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即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言之,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了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意义:表达了世界人民要求建立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发展各国平等合作关系的愿望;它是国际政治重大进步的标志。

③机构: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6 个主要机构。托管理事会已于1994年完成其历史使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法、俄、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理会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实行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即每项决议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便不能通过。

④中国与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中国对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援。

考点4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问题:和平问题的含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密切联系,表现在: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都是讲述和平与战争这个政治问题的,前者讲述问题本身,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

②发展问题:发展问题的含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这是两分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发展问题和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都是讲述经济问题,前者讲述问题本身,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

③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 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悬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强权就是真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②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呼吁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向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并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种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第二,经济上各国应相五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第三,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第四,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中国提出关于 “建立国际新秩序” 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考点5

1.世界多极化的含义:世界多极化,即国际格局多极化,是指对国际关系在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国际关系结构。所谓“化”,在这里是一种趋势,而非现实,表明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

2.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国际社会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随着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同时,由于国际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世界出现了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由于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此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考点6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 综合国力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 (政治决策、动员和组织能力、反应能力)、经济力(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构成和经济发展前景)、科技力(科技研究、应用和发展水平、科技人员的状况)、国防力(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文教力(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外交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外交上的能力)、资源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3. 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原因: ①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②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