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学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教材所辑录的文章。或许在时代性、思想性等方面,我们的教读内容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许一个教改浪潮汹涌的年代,我们渴望并呼唤像鲁迅、梁启超、朱自清等能自编讲义的大师级语文教师的出现。可是,笔者总还是觉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回归到课本,更多地去关注如何将文本阅读的方法带给学生,以期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让语文课文的示范性真正表现出来,尽量地像其他学科的例题一样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或者学习的思路。毕竟不管我们如何精选教材内容,选文的容量在面对“语文”这个大主题时也仅仅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毕竟教师的个体审美与创造不免让选文多出了一份“众口难调“的味道。基于此,我在执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时就极力想以课文为纲,尽量去体现出课文的示范性。

在梳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备课思路时,考虑到辛弃疾词作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用典,后人争议最多的是“掉书袋”,学生阅读最烦的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因而,我认为处理这首词的关键是熟悉典故,重点是典故的处理,难点是如何进入典故,通过学习这首词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也还是辛弃疾词善于用典这一特点,以及今后如何学习辛弃疾的作品。锁定了“典故”这一主体教学内容之后,如何选择切入点让我仍然感到困惑,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整合依旧显得茫然。考虑到迂回入题的方式或许会让导语显得雅致隽秀一些,但又怕不慎游离于主题之外,反而加重了辛词用典累赘的嫌疑。于是最终还是决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凸显“典故”的分量,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好在典故毕竟还有“故事”的味道,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比较容易找到突破口。

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如何在45分钟内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面对这几个典故,就成为又一个教学难点。“熟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反复阅读的结果。熟悉课文以及衔接教学的关键则需要依赖课堂问题的设置,而问题的设计则需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有几个典故”的初步搜索,到“陈述故事”的内容整理;从“与题目北固亭相关”的再度思考,到简洁的提炼概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审查点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及注释以加深理解。每一次新的阅读都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新的视角。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轻学生的厌倦情绪,以利于更好地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目的。

辛词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简单堆砌,要体现这种糅合的艺术魅力,就需要捕捉词中能恰倒好处地发挥衔接功能的字词。一个“望”字不仅将眼前与隔江之景连接起来,还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沉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历史的悲壮,又有面对现实的苍凉;既有登临送目的情状,又有抒发思古幽情的依凭。寻找到这个“望”字,整首词的内在联系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便豁然开朗了。

回味整堂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满意的还是对典故这一难点的处理。有了反复熟悉典故的基础,词中所隐含的作者悲壮的情志在读者面前才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让人咀嚼出深层的味道来,才让每一位进入意境的人为之捧泪,为之扼腕。

当然,这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应该说,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独立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美一些,教学高潮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课堂语言准确的必要性。比如,课堂上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一句简洁而完整的话概括词中所涉及的典故。”这一问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个问题无意中丢掉了概括的“数量”,学生对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楚。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反思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