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源起1】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探究1】
借助景物表达心绪,尤其是顿悟,让心灵获得解脱和飞跃。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景物,一旦烙上了人的情感印记,反过来便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认识,增强人的力量。作者为笔下的景物注入充沛的情感,使它“活”起来。简洁传神,令人心灵为之一颤。“景”中的某点触发了作者的情思,文段借景抒情,情感的水流必然是从景物的某处流淌出来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儿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探究2】
荷塘,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最为出色,可是在作者笔下却赋予他别样的生命力。在荷叶相连的荷塘上,作者并没有通俗地去写荷花的美丽,而是写了它们的轻柔高贵,月光笼罩荷塘,荷花如星星般明亮,荷香随风传送,像远方传来的歌声,悦耳醉心。荷塘上,月色交织,作者通过叶,花的安详,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读罢这两段,人也似乎停留在了被月色笼罩的迷人的荷塘边一般。(高一(15)班 钟月恒)
【探究源起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探究3】
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仙境般的荷塘月景,作者用笔细致,语言简炼,优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话中有话,话中有景,是本文的最大特点,用胡老师的话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就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概括。作者笔下的荷塘有如一幅水墨画,不,应当是水彩画,水墨画未免太浓了,如果说中国的散文是一块诱人的蛋糕,那朱自清便是蛋糕中不可缺少的奶油,蛋糕因它而芳香、可口、散文有他而付有生命力,气刚志强。初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象是平淡无味,恰若清茶,仔细推敲、揣摩,每个句子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当让人余味不穷,无不足够,至少可以说绕梁三日,六月不绝。其句子中修辞描方式,写作手法,众妙必备,赏后无不拍手叫绝。
荷花、月色历来为诗人所好,淘渊明的《爱莲说》闻名于学界。朱自清先生写莲,形上有莲,神上有人,江南女子采莲的欢喜媚态,嬉水情景到底沟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经国风中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朱自清笔下江南的采莲女子即可借助诗经形容,彼采莲兮!一日不见,如三代兮!(高一(1)班 陈小强)
【探究源起4】
月光如流水一般,……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探究4】
荷虽为江南之特色,但我竟未能亲眼目睹,实属一大遗憾。古人吟诗咏荷乃常事,文赋之赞更是数不尽数,现代文写荷也不少。但我还是觉得能把荷写到境界的朱先生的《荷塘月色》。
首先,设定的意境是朦胧的,柔和,梦幻般的月光下,时间便是安静夜。“四一八事件”刚过去,作者心里各种愁闷烦苦是可想而知的。而在这满月寂寞的夜。作者走在无人的小路,路边的树林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阴森恐怖,然只有在这宁静的荷塘下,作者才寻求到心灵得以宁静的喜悦。夜的静谧,月的柔和开启了作者的诗意,撩动了作者的心弦。于是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便出现了。那一个个字符和一串串音符在弦间跳动出美妙的旋律,召唤一个个精灵在沐着牛奶欣然起舞。这柔和却没有朗清的月光和氲氤的雾气使荷叶如翩翩起舞的舞女的裙,使莲如出水芙蓉的仙童,使苞蕾未吐的花骨朵如出浴的美人,使已欣然开放的荷花如含羞却傲然的仙女。那从荷叶底下流过的脉脉的水,为这宁静的月夜奏动美妙的音乐。在这诗意的境界,让作者怎能不萌动写下此美作的念头呢?(高一(1)班 黄桃桃)
【探究源起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探究5】
这两段文字描写了荷叶、荷花、流水、青雾、云、满月、灌木、杨柳。荷叶蓊蓊郁郁,密密地肩并肩地挨着,如《紫藤萝瀑布》中的描写:“它们挤着、挨着,它们嚷嚷,我在开花……”又如舞女的裙,多么轻飘飘,令人喜爱,荷花像星星般洒在荷叶上,这些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一支独秀、有的争相开放、如星星、如明珠、如美人,青青的荷叶上开放着美丽的白花,正如美人穿着裙子轻飘飘的,宛如仙女,互相映衬,水脉脉的流着,是多么的轻缓,那么的柔和、饱含深情,而月光却又像流水一样泻在叶子和花上,是那么的自然纯美,青雾薄薄的漂浮在荷塘上,仿佛要升起来了,宛若仙境。到处朦朦胧胧,又像薄纱,云朵又是轻飘飘然,还有灌木、杨柳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美丽景色。自然是美丽的,宽容的,有悲或喜事,不妨向自然倾诉。(高一(4) 朱剑波)
【探究源起6】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探究6】
《荷塘月色》在初中的时候就听说过,可不曾读过。现在读了,才能对文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初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发觉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有一种别样的美丽,不禁想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应该是荷花的自然美吧,也是吸引作者的原因。再次读它的时候,又想到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有关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认为这正是荷花的精神美,也是吸引作者的另个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高一(4) 刘余梅 )
【探究源起7】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花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探究7】
“点缀”准确地描写荷花零星不多“袅娜”“羞涩”一泥人的方式生动描绘出两种情韵的荷花。“袅娜”以女子体态的轻柔美丽,状盛开荷花只妍。在朦胧月光照射下,白色荷花的光泽如明珠闪耀,在弥望的田田荷叶衬托下的零星荷花闪烁的光色形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仿,而荷花质地白嫩丰润水灵与刚洗浴好的肌肤相似。前两向以物喻花,后一句以人比花,从光、亮、质写荷花的美。全句倾注了作者情感,是作者产生丰富想象。
回头沉思,作者为什么把荷花比成刚出浴的美人呢?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刚出浴的美人是怎样的,是何等的美丽,它的肌肤是那么的白白嫩嫩,那么的丰润水灵,那么的姣好。而荷花在淡淡柔和的月光轻拂下,在田田荷叶的映衬下光泽亮眼、洁白美丽。象刚出浴的美人一样光影照人,人见人爱,见而不忘的美感。所以作者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这透出作者对美好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生活是无奈的。只能在月夜中超然自己,享受这荷塘月色的美。(高一(1)班 陈伍莹)
【探究源起8】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探究8】
作者为什么出来走走呢?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出来走走散散步。那么他又为什么选择一条“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路呢?我想这是因为这路是沿着荷塘的,作者想欣赏美丽的荷花来散散心;另外,主要是因为在这路上,作者可以独自一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反映了作者在白天的生活里有许多身不由己,迫不得已,作者对这种生活的不满,我想这也是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一个人被俗世中的种种琐屑事务烦扰,有太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时,他往往想找一块无人的地方,自己安静一下,使绷得紧紧的心放松,“遣世独立,羽化而登山”远离俗世,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世外桃源。虽然这是当时中国文人的奢望,但作者眼见国难当头,社会黑暗,政府软弱无能,他不能袖手旁观,因此,在白天,他还必须做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独自一人,才能摒弃那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做回真正的自己。 ( 高一(1)班 黄后顺)
【探究源起9】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探究 9】
朱自清是个自由主义者,他追求自由,但现实却大不如人意,自从蒋介石革命叛变大屠杀后,他的追求显得那么地渺茫,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在人生路上飘飘荡荡。他选择了逃避,逃离不属于他的世界。的确,在黑夜独处的感觉真的很好,因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但回头想想,这种做法好吗?假如每个人在挫折面前都选择逃避,那么,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吗?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老一辈就是不甘沉默,也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不在沉默中灭亡,他们毅然拿起了枪杆走上了战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更应投身革命的浪潮中。我们不应在不自由中到处寻找自由,而应为自由而奋斗,要想获得,那么就得奋斗,为自己奋斗,也为国家奋斗。如果朱自清先生现在听了我的俗评,他也许会信服地向我点一下头,也可能会气得头发竖起来,但无论怎么样,且请他老人家不要介意。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我也无法去改变一个大学问家的观点。但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倘若真的能收回,那也无话可说了。(高一(4) 周永德)
【探究源起10】
情感基调:淡淡的忧伤
情感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的美景,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想超脱却不可得)
【探究10】
从上面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略微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赏月景的情感起伏。或许这段荷塘赏月景的经过,便是朱自清先生在心灵里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从闷热、不宁静,到超越自我,再到与自然融合,有淡淡的喜悦,之后是喜极而悲,由万物的生机勃勃,联想到自己什么也没有,最后如好梦乍醒、重回现实,想超脱却不可得。这不禁令人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清朗的月夜,同样是寻求心灵的解脱,但苏轼有伴,有好友张怀民。朱自清却认为独处亦有独处的妙处。一个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另一个则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知道是否是美好的月夜总让人有一种想寻求心灵解脱的欲望。 ( 高一(4) 吴慧君)
【探究源起11】.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探究11】
曲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飘着荷香的荷塘,充满了诗情画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每天都只是匆匆忙忙地往返于家和工作单位之间,难得享受一下家的温暖和大自然迷人的风景。紧张的都市生活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压抑了人们的心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哦,你们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不妨脱掉沉重的皮鞋和西装,换上轻松的运动鞋和休闲服让自己回归大自然,体会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快感和轻松。让潺潺的溪水流过你的心灵,带走上面的灰尘,让温暖的阳光包围着你,带给你希望,让凉凉的微风沐浴着你,洗去你身心的疲劳,让大自然动听的琴声来陶冶你的性情。让自己的身心回归大自然吧,去看一看那五彩缤纷的色彩,去听一听那婉转的鸟鸣声,用大自然的琴弦来奏响心灵之歌,给予无聊的生活以诗意。(高一(4) 陈晓浪)
【探究源起1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探究12】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是一句比喻句,用树缝里漏着一两点朦胧的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可以看得出此时作者是很寂寞的,为什么说作者此时很寂寞呢?因为他看到很多的景物都把它们比作人。譬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把荷花比喻成舞女。舞女是美的,所以这里的荷花也是美的。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又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再如本段中“渴睡人的眼”,我想这应该是一双渴睡美人的眼,文章中多处出现美人,从而可猜测作者此时的孤独寂寞,多想此时出现一个美人来陪他谈悦心声,解除心中的郁闷,“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我什么也没有”没有什么?就是没有热闹,只有孤独寂寞,此时我想到了李白的一句诗:“寄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个人寂寞地站在月下,朦胧的月光洒满大地,天地一切皆沉浸在一片寂寞、宁静中,此时最能勾起人的忧愁,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高一(1)班 祝永杰)
【探究源起13】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探究13】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这是曲折荷塘的反映。同时,也传达作者的赞许,这荷塘虽是人种的,但自然的韵味却相当浓。作者为什么会赞许?首先作者的心这几天颇不宁静,他来看这月下荷塘主要是为了散心;其次,不均匀才显得自然;其三,跟传统的审美观有点关系,人们画国画总是有浓有淡。
为么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一,月光是淡淡的;二,荷塘上浮着朦胧的水雾;三,田田的,墨绿色的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所以看上去,光与影的交界很自然的过渡,看上去,叶子和花的颜色很恰当,再加上水雾朦胧,而且光与影,因月光淡淡,而不显得对比强烈,很有诗意美,所以“有着和谐的旋律。”“名曲”,突出荷塘这时的赏心悦目,给人美的享受。但又为什么不用“名曲”?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强烈颜色对比来表现艺术力,而且“名画”只是把人带入艺术的境界,并不给人那种清幽,轻柔,飘逸之感。这个地方,作者还强调是“梵婀玲”,这是因为小提琴奏出的音乐比较轻缓,忧美。(高一(1)班 罗桂初)
【探究源起14】.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蠲首徐回,兼传羽杯; 桨移而藻挂,船欲行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探究14】
一群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摇荡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桨要划动,却被有情的水草挂住,你可以想象当时那少男少女无奈、焦急而又喜悦、兴奋,脸颊略带粉红的媚态吧。那女子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停停,不住地回头看自己的动作,害怕自己动作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那少男少女提着衣服,倚着船,相互微笑,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这使我想起现实。那些塘、溪、湖之类的风景胜地,被用来当养殖场的当养殖场,其它的则被划分为公园或保护区的范围,要想到那上面去玩一番则要被敲掉几十块不等的钱。
古人的物质文明自然比不上现代,然古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下,变得淳朴、纯洁、正直、友爱。而今人,却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在金钱的诱惑下,见利忘义,随意破坏自然,有些人的心灵亦变得肮脏不已。
【探究源起15】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探究15】
读罢此文,我既感到那份淡淡的忧伤,而后随着一人在淡淡的月光下,内心的自由,人与自然沟通、相融,在着自然的美景中,产生单单的喜悦,但那份喜悦是短暂的,人不能总躲杂心灵的宁静港湾,现实残酷地拍打撞击船板,小船总究要离开港湾,而作者的心灵由浸润在和谐的自然中,后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落寞又悄悄爬上心头,原本那份超脱世俗的飘逸与洒脱被无情的现实抹去,但也正在此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情怀,让他再次想起另一片精神家园江南荷花,那采莲的清新隽永的妙曼红颜,采莲的婀娜多姿,提升文章品味和人格,正当想再次超脱,却再不可得,我又回到了那个没天我做和说一定的被动苦闷的生活。
古人在失意之时,往往寄情山水总希望能达到“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向往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意境,于是便总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正是这份淡薄名利孤高的心志,是它们的文章中有一份压制,一份清淡。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注满一种诗意。
阅读他的文章,不仅是一种赏景,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情感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如文中描景中流动着作者的情感: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博喻,通感的运用,让人感受到其中注满的诗意。(高一(1)班 冼智聪)
【探究源起16】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逄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探究源起16】
朱自清先生因为心中颇不宁静,就到淡淡的月光中去,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郁闷的心情得到了排遣。在他的精神乐园里徘徊:江南采莲人,妖童媛女,在荷塘中嬉游的那片光景。先生成了自由人。但一抬头,如梦初醒,又回到现实中了,离开了精神的憩息地,什么声息也没有。在快乐到郁闷的交接处,心情肯定很糟,那么大的落差,不知先生是否后悔到达了那片憩息地,以致于好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承受更大的悲哀,或是先生庆幸回到那片憩息地,以得到片刻的舒缓也是值得。
前些天在商店橱窗中看到一些漂亮的洋娃娃,昨夜,就梦见我的小时候,有许许多多金发的洋娃娃,我和姐姐给它们亲自缝制了许多漂亮的花衣服,扎漂亮的头发各自捧着娃娃演“过家家”的游戏。我们的笑声充满了我的梦,我从欢笑中醒来,看到漆黑的夜,却觉得好难过。会有这样的梦,也许是这天心情太压抑了,潜意识就希望回到快乐的园地去,也许是那些快乐的回忆担心被我遗忘,在召唤着我。忽然明白,那些洋娃娃,那个年龄,那片笑声已离我而去,也许,我现在难过地在回想过去,将来,我也会伤心地重温现在,理智地想一想,我的周围并没有战争,灾难、疾病、没有朱自清先生那诸多的烦恼,我有什么可埋怨的呢?我拥有幸福啊,在偶尔被挫折击中时,我要做的是像先生那样回到快乐的记忆中。 (高一(1)班陈可绪)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荷塘月色》探究性学习案例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