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

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

四、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④ 伯乐相马( )

(5)势: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五、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同步达纲练习】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六国论》导学案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