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与实用类)

1. (201山东桓台二中4月检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十月,山楂红了

潘克静

①十月,山楂红了。一簇簇,一串串,挂在枝叶间。压弯了的枝头上,绿的叶成了陪衬。从树下或从远处望去,十月的天空也成了它的背景。

②想起春天的清晨,揉着惺忪睡眼端着相机站在山楂树下,一个快门按下去惊扰了它的梦,从春日的这一刻,山楂树在我的取景框里不停地变幻着……但不能不说,我并没有按照原有的打算为它写下生长日志,尽管每天不断与它相遇,甚至不得不与它擦肩而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仍旧不经意地忽略了它的存在。

③在我的视线中,山楂树是跳跃的。它的生长像童话里的故事忽然间开了花,忽然间结出了果,忽然间红了一树,仿佛总被一缕忽如一夜的春风拂过,我则通常在这样忽然间的惊喜中才去关注它、品味它。

⑤山楂说红就红了。在十月朗阔的天空,果子们挤嚷去,一个挨着一个,它们笑声嘎嘎,没有一丝掩饰或修饰地从枝叶间飞出,落在地上,飞向空中,四下到处是喜悦,到处是嘎嘎的笑声。仿佛中,山楂不是一天一天长红的,而是日复一日笑红的,从未经历风雨,从未饱尝暑寒,咄咄的红里全部是欢喜。感慨中,禁不住又想起那个春天的清早,邻居李嫂呵呵地笑着,从集市上带回这棵幼苗,从那一天,李嫂每天站在山楂树下瞧个没够。李嫂呵呵地笑着,山楂树悄悄地长着,久而久之,李嫂的笑声成了山楂树特殊的养分。那天,得知李嫂患下绝症的时候,李嫂正和旁人说笑,我定下神望向她,四目刚一相碰,笑声便随着一张绽开的笑颜响彻云霄。第二年春天,山楂树还未开花,李嫂便匆匆走了,带着她的笑声。山楂树对于我,除去追忆,因为李嫂的豁达和乐观,从此更多了一种鼓舞。

⑥临近下班时间,带着对山楂树别样的情怀,我到山楂树的近前。真美!想必是因为日照充足,公司院里的山楂格外红,相比我家门前因楼房挡遮缺少阳光照射的果子颜色要鲜艳得多。此时,在秋阳的笼罩下愈加显得密匝匝、红彤彤。站在树下向上望,秋光挂在浓密的枝叶间闪烁晕染,像一幅镂空而斑驳的画。真美!而并排的另一棵山楂树,和树下站着的同事两位年轻的孕妇组成的画面更令人怦然心动。两人手牵手仰头看山楂,不时抬手指指点点,隆起的肚子和树上的果子相映成趣,甚是动人。孕育,生长,成熟。我突然觉得植物和人类是多么相似果子是植物孕育的结果,宝宝是人类相恋的结晶。大自然繁衍不同的物种,同时又赋予共同的使命。只不过人类的孕育和生长相比植物要张扬热烈得多,但每一种生命的形成和延续却都有着自我的从容,都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与无从计量的恩赐。孕育是喜悦,生长是喜悦,成熟更是喜悦。在这么多喜悦的包围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满怀欢喜和热爱地行走?有什么理由拒绝鼓舞、丧失热情和爱的能力呢?

⑦生命无所谓去。每每看到山楂树的时候,脑子里总出现这样的一种思绪。因为在我心深处,一个人的去对于整个世界就好比大海里多了或少了一滴水而已,而真正能够激荡、影响你一生,抚慰你心灵,敦促你,激发你,让你以最佳的姿态从生活、从人生获得欢喜、从容和幸福,能够收获这些能力才是弥足珍贵的。像那一树火红的山楂,无论曾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都尽可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而最终,所有的过往,都会像枝叶或者天空,成为它的背景。

(选自《岁月》2015年第1期,有改动)

19.简要说明⑤⑥两段中对山楂的描写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20.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李嫂的笑声成了山楂树特殊的养分。

(2)带着对山楂树别样的情怀,我到山楂树的近前。

21.赏析第⑤段中画双线的句子。(4分)

22.文章题目是十月,山楂红了,文中又写到了李嫂和孕妇,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李嫂虽然离去,但给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孕妇将要诞生婴儿,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延续;(2分)李嫂和孕妇都像十月的山楂一样,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果实。(2分)

2. (20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5月热身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①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②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③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④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⑤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己。

⑥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⑦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候,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⑧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③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14.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案】:13.A E(A.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有误。E.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①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②渲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劳作的形象。

15.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201福建厦门双十中学5月热身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徐百柯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 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

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皆佳,加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问题,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合体,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李劼回忆起与施先生的交往: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登门拜访你。我一直误以为,你像其他前辈一样,被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弄得面目全非。再说,我所在的那个中文系,你是被人谈论得最少、少到了几乎要被人遗忘的老前辈。

后来,李劼无意中听到在系资料室做了几十年的老资料员偶尔说起施先生: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凭折腾。老资料员感慨: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

于是,李劼立即前去拜望,因为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也非峣峣者易折。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巴金老人百岁诞辰的隆重与施蛰存的寂寞辞世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施蛰存作为一个中国短篇小说大家却遭长期冷遇。

B.作为一名学者,施蜇存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这从他对《名利场》的批评可以看出。

C.施蛰存的鉴别力很强,他主编的《现代》早已介绍了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

D.施蛰存还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他去世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派鼻祖。

E.本文用倒叙的手法,打破时空顺序,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向我们展现了施蛰存虽孤寂一生却始终默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尊严。

14.文中说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这句话对叙写传主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15.本文为一个百年孤独的灵魂施蛰存立传,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你的看法。(6分)

13.CE(C项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E项倒叙手法错)

14.这句话表现了施蛰存在挨批斗时高傲首尊的风度以及对对手的蔑视;揭示了他虽历经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却没有面目全非的原因。

15.①通过叙写施蛰存在中国文坛犹其是现代小说上的贡献,以及学生们对施蛰存的高度评价,提醒人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淡忘的另一面②施蛰存先生生前孤寂,死后被关注,告诉人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价值的东西,历史总会给予公正的评价。③施蛰存前后期研究关注点的转换,启发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恪守学者的文化人格,坚持学术研究。虽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但融会贯通,反而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每点3分,能答出两个方面即可。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 (201山东淄博二模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夏日炎炎蝉声扬鑫梦

岁月流转,一季花开一轮回。当我悠然地把目光投向远方,满眼的浓绿已更替了往日的斑斓,醉人的夏天便悄然而至了……我总爱品味夏天,犹如品味一杯醇酒。总是希望把夏日里的那份依恋,那份醇厚,那份葱茏,那份墨绿,那份悠扬的蝉声,长久地在心中筑起一座无字的纪念碑,闲暇时享受那情致的美妙和快慰!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鸣,有鸟语,也有蝉唱……但你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在这场合唱中的主角就是她蝉。蝉作为大地怀抱中的弱小生命,她能在黑暗中树起抗争的理念,心系超越尘寰的执着,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酝酿凝聚飞天的能量,高歌颂扬生命,奏响生命中最响亮的一曲,一举成名天下知。

蝉,是夏季的精灵,她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天气的冷暖阴晴,唱出不同的旋律来。初夏的蝉声是矜持的,偶尔的几声鸣叫里带着几分羞涩,蕴含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盛夏来临,蝉声也变得激越高亢起来,往往等不得这边唱罢,那边又抢着登场。这时,她们不再娇柔,不再扭捏,她们肆意地直抒胸臆,尽情地爱恨情仇。

炎炎夏日的阳光下,蝉声无疑是纯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和优雅的绝句。这绝句,咏叹着夏日的热烈,这绝句,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蝉为仲夏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夏日的黄昏,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走进蝉声的世界时,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感到十分惬意。然而,当我们走入城市,有时候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碌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所然,抑或太过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目视原野,听听蝉音,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只要我们抽个空,回到大自然中去,放慢脚步,让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忱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有什么比一边散步一边听蝉音更让人心旷神怡?

夏日炎炎蝉声扬。蝉声,是生命之歌;听蝉,就是感悟生命。你听,那一队队雄蝉敛翅高踞树梢,像交响乐团的队员各自站在舞台一角,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她们各自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于丹田,而且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达不同的心情。她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她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她们是天生的歌者;夏天,整个山岙都响彻着她们的歌声激昂、悠扬,宛转,嘹亮一蝉在呜,声达教里,此起彼伏,悠远不绝,如行云,如流水,如瀑布,如琴音……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此时,无论用任何形容词来形容它都是逊色的;蝉声又如惊涛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攥在手里的忧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圆润的语言倾诉,那就是情歌,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蝉声在最高涨的音符处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筒残编,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

蝉,是翅族中的隐士,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但又胜食人间烟火,只要一息尚存,绝不停止歌唱;她们在生命中投入与付出的结果尽管是极不对等极不公平,但她们从不埋怨,从不自卑,而是欣然领受,坦然面对;她们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当你听完一段蝉唱之后,便会觉得,蝉声,犹如禅韵,它带给你如许的遐想与启迪,使你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并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顿悟!

夏日听蝉,能品出不同的人生况味,有人听出苦难,有人听出欢乐,有人听出悲凉,有人听出欣喜……农夫听出劳苦,士子听出鼓舞,官宦听出位高权重,高士听出舒适散淡,文人墨客听出悠扬韵律,而失意者却听出悲怆凄苦……

于是,我不禁叹呼:蝉亦是禅也!

19.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0.作者认为蝉声,是生命之歌;听蝉,就是感悟生命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章

第六段简要概括。(4分)

21:赏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她们不再娇柔,不再扭捏,她们肆意地直抒胸臆,尽情地爱恨情仇。

(2)于是,我不禁叹呼:蝉亦是禅也。

2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以夏日炎炎蝉声扬为题目有哪些好处。(6分)

【答案】:19.形象地写出夏天悄然而至,表达出作者对夏天的喜爱。(2 分)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蝉声的品味、感悟(对下文做铺垫)。(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20.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蝉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人们和盛夏;二、蝉是天生的歌者;(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三、蝉声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变化,使人了却忧虑、忘却忧愁、感受缠绵、留下怅惘感伤。(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21.(1)运用了拟人手法,(2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盛夏蝉声的激越高亢,与初夏矜持羞涩的蝉声形成对比,展示了夏季精灵的本色。(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2)不禁叹呼表示作者通过听蝉恍然大悟,从蝉声中听出了深意;(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蝉亦是禅表明作者从蝉声里听出了禅机,听出了蝉声里包含的丰富意蕴。(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22.本文以夏日炎炎蝉声扬有如下好处:一是这个题目全面概括了本文的内容,从夏日写起,引出对夏日蝉声的描写,进而由蝉声引发丰富联想和议论。二是这个题目七个字,音

调和谐,富有诗意,意蕴深厚。三是蝉即禅,一语双关。(每条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 (201上海徐汇区期末试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二姥姥 史铁生

⑴我家有一位 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⑵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的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 ⑶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⑷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⑸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 ⑹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⑺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⑻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⑼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⑽现在,她呢?我问。 ⑾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⑿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 ⒀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⒁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7.第⑵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8.简析第⑶、⑷段中描写斜阳的作用。(3分)

9.下列对文中几处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⑶段二姥姥手指轻轻地颤抖,传达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

B.第⑹段母亲和二姥姥一动一静,对比中显示两人性情不同。

C.第⑾段母亲摇头、叹气,因为二姥姥很久不来而失望担忧。

D.第⒀段父母亲的对话,表明他们一直牵挂二姥姥并能够体谅她。

10.赏析第⑻段画线句。(3分)

11.推断第⑿段中母亲说的她应该嫁人了蕴含的意思(4分)

12.本文以我的视角来写二姥姥,对此作赏析。(6分)

【答案】:7.(2分)除母亲外的人对二姥姥的漠视和遗忘,暗含了我对二姥姥寂寞身世的同情。

8.(3分)斜阳点明了看望二姥姥的时间;斜阳后的幽暗喻示她的生存困境,衬托出二姥姥身世的悲凉。

9.(3分)C

10.(3分)呵、嗯等词及停顿形象地刻画出母亲对二姥姥的身份不想说又不得不说的犹疑心理。

11.(4分)很久不见二姥姥,她可能嫁人了;母亲期望二姥姥开始新生活。

12.(6分)本文从我的回忆起笔,以孩童的好奇和纯真来探究、体察二姥姥身世和心理:一个漂亮娴静、心善手巧,因身份特铢被压抑的女性形象逐渐清晰,表达了我对二姥姥近乎直觉式的悲悯,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叙述视角,人物品性、情感,效果)

2015福建政和一中、周宁一中第四次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14.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CE】(5分) (A反衬的应是鹰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对……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对一项3分)

14.(4分)从文中可以看出,① 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②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鹰的情感;③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茫然表明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④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它还有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答对两点1分,共2分)作者要表明的是: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分)。(关键词语:人工孵化、情感、未曾飞翔、向往、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最后一个词语是关键,意思对即可)

15.(6分)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2分):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1分);另一方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却无法还击(1分)。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2分)。(关键词:愚昧。残忍、怨愤;奋飞者、同情、意思对即可,其中怨愤同情是关键)

. (2015福建政和一中、周宁一中第四次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1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写霍金,却不局限于赞美霍金,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而引发出对怎样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思考。

B.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霍金身体的残疾和目光的异乎寻常,从而突出了他超常的毅力、智慧和做人的尊严。

C.本文从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写起,客观再现霍金热现象,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与霍金的邂逅,别无深意。

D.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表现了剑桥人对霍金生存权利的尊重,作者认为这种尊重是霍金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14.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未见霍金前, ;见到霍金时, ;回味思考后, 。(4分)

15.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答案】:13.(5分) 【C D】 C项,也在于引起思考,如何看待霍金,如何学习他,认识他。D项,文中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这种尊重并不是霍金成功的唯一条件。

14.(4分)未见霍金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见到霍金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回味思考后为之庆幸。(敬意、震撼、为之庆幸、三个得分点,答对两点给三分。)

15.因为:(1)他生活的时代能提供给他改变命运的物质条件。(2)时代尊重他个人的价值,(剑桥)能给他平静的生活。((要点一:扣住物质方面,如物质条件、高科技;要点二:扣住人文方面,如时代尊重他的价值,良好的人际环境。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全对3分)

用意是:首先,庆幸霍金能在平静中度过一生;更重要的是,祝愿所有像霍金这样有作为的人都能在平静中完成他们不平凡的事业。(或:呼吁社会珍视每个人,尤其是像霍金这样有作为的人的个人价值和个人时间,视他人的生活空间为神圣。)(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2分,全对3分)

. (2015黑龙江模拟4)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魔术师的报复

(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女士们,先生们,魔术师说,现在大家看清了,这块布里什么也没有,接下来我要从里面变出一缸金鱼来。说变就变!

全场的观众纷纷赞叹:噢,太妙了!他是怎么变出来的?

可是坐在前排的那个机灵鬼却不以为然。他用不小的声音对他周围的人说:鱼缸早就藏在他衣袖里啦!

周围的人向机灵鬼会心地点头致意,说:噢,那当然。结果,全场的人都交头接耳地说:鱼缸早就藏在他衣袖里了。

我的下一个魔术是举世闻名的印度斯坦环,魔术师说,你们可以看出,这些环是明显分开的,我只要敲一下,它们就会串连起来(叮当,叮当,叮当)说变就变!

全场响起一片激动的嗡嗡声,可很快又听见那个机灵鬼低声说:他袖子里肯定藏着另外套环。

观众们再一次点头并交头接耳:那套环他早就藏在袖子里啦。

魔术师开始皱眉头了,脸色阴沉起来。

现在,他接着说,我要表演一个最有趣的魔术,我将从一顶帽子里变出鸡蛋来,想变多少就有多少。有哪位先生愿行行好,把帽子借给我用一下吗?啊,谢谢您说变就变!

他从帽子里变出十七个鸡蛋来,有那么三十五秒钟观众们开始认为他妙不可言了。可接着那个机灵鬼又在前排悄悄说开了:他衣袖里藏着好几只母鸡哩!

变鸡蛋的魔术就这么砸了。

每一个魔术都是这样收场。那个机灵鬼揭穿了所有的奥秘,他悄悄告诉大家魔术师的袖子里不仅藏有环、母鸡和金鱼,而且还藏有几副扑克牌、一大条面包、一个玩具摇篮车、一只活的荷兰猪、一枚五十分的钱币和一把逍遥椅哩。

魔术师的名望很快降到了零点以下,在晚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最后,我将向大家表演一个著名的日本魔术,它是蒂波雷里的土著人最近发明的,好心的先生,他转向那个机灵鬼,接着说,您能不能把您的金表借给我用一下呢?

金表送到了他手里。

您能允许我把它放在研钵里捣碎吗?他狠狠地说。

机灵鬼点点头并且微微一笑。

魔术师把金表扔进研钵,然后从桌子上拿起一把长柄锤。台上传来狠狠捣碎东西的声音。他把表转移到衣袖里去了。机灵鬼低声说道。

现在,先生,魔术师继续说道,您能把您的手绢给我并允许我在上面钻几个洞吗?谢谢您。您们瞧,女士们,先生们,这可不是骗人的;手绢上这些洞一目了然。

机灵鬼的脸开始神采飞扬了,这一回的表演实在叫人猜不透,他给迷住了。现在,好心的先生,您能把您的丝帽递给我并允许我在上面跳跳舞吗?谢谢您。

魔术师用双脚迅速跳了一通快步舞,然后向观众展示了一下那顶面目全非的帽子。

先生,您现在愿意把您的赛璐珞衣领摘下来并允许我在蜡烛上烧掉它吗?谢谢您,先生。另外,您愿意让我用锤子把您的眼镜敲碎吗?谢谢您。

到这个时候,机灵鬼的脸上已是一副大惑不解的神色。这下可把我给难住了,他低声说,我一点儿都看不破它的窍门。

全场鸦雀无声。然后魔术师挺直身子站了起来,他狠狠地盯了机灵鬼一眼,接着就发表了他的收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都看到了,在这位先生的同意下,我砸了他的表,烧了他的衣领,碎了他的眼镜,还在他帽子上跳了舞。要是他还愿意让我在他的外套上画绿条条,或者是把他的吊裤带打成结的话,我很乐意为之效劳,以博诸位一乐。要是不行的话,那表演就到此结束。

在乐队热烈的演奏声中,帷幕落了下来,观众们纷纷起身离席,他们深信:无论如何,有些魔术决不是靠魔术师的衣袖完成的。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以戏谑、幽默的手法,描写了魔术师报复机灵鬼的过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如自作聪明的机灵鬼对魔术师所做魔术的揭穿,正是通过用不小的声音对他周围的人说、低声说、悄悄说开了等语言描写表现出来。

C.观众对魔术师由起初的赞叹到激动的嗡嗡声,再到名望降到了极点,最后写全场鸦雀无声,形象地说明了魔术师的表演技艺时高时低,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D.无论如何,有些魔术决不是靠魔术师的衣袖完成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观众对魔术师表演技艺的认同,同时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机灵鬼对魔术师表演前后态度与看法不同的言行,就是通过观众的言行反衬出来。

(2)小说前半部分写魔术师表演金鱼、印度斯坦环、鸡蛋等,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机灵鬼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魔术师对机灵鬼的报复本身就体现出了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C项,形象地说明了魔术师的表演技艺时高时低,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误;D项,表达了观众对魔术师表演技艺的认同有误,其实这句话主要是写观众从整个事件过程中得到的感悟;E项,就是通过观众的言行反衬出来有误。

答案: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得分。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的前半部分逐层深入,引出机灵鬼步步揭露魔术师表演的事情,为下文不断蓄势。答题时,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作答。

答案:①勾画出一个自作聪明、惹人发笑的机灵鬼形象;(2分)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魔术师报复机灵鬼的幽默故事作铺垫;(2分)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概括小说人物形象。要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人物形象特点的相关语言、行为、细节描写等,据此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①自作聪明,目中无人,缺乏公德;(2分)②巧于心计,企图通过揭露别人获得心理的满足;(2分)③愚蠢透顶,滑稽可爱,被作为戏弄的对象也不自知。(2分)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合主题、内容、情节和结构来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魔术师对机灵鬼的报复是不是说明魔术师有人性的弱点,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本从上述几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观点一:同意。(2分)①魔术师对机灵鬼先前的做法并没有过多的指责,而是一味地听之任之;(2分)②魔术师对机灵鬼的嘲弄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2分)③魔术师并没有从先前表演的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而是一味地把怒气全部撒在机灵鬼身上,可见其性格也有狭隘的一面。(2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①魔术师最终对机灵鬼的报复正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2分)②对于社会上像机灵鬼这一类人的批判,能够弘扬社会正气;(2分)③魔术师对机灵鬼的报复妙招百出,这种幽默的背后暗含着辛辣的讽刺。(2分)

2015黑龙江模拟4)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摘自《古今名人传记》,台北古今谈杂志社出版,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不正确;D项,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不正确;E项,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有误。

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辜鸿铭作为奇人的形象特点,这主要显现于其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找准有效区间,归纳并整理即可。

答案:①学贯中西,涉猎群籍,毫无崇外的观念;(1分)②专心讲学,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1分)③为人怪诞,好辩善骂,谈吐诙谐;(2分)④从事著述,尤以擅长用西文翻译我国古籍。(2分)

(3)解析:本题考查传记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除了叙述了传主学贯中西等特点外,为突出其奇,还为我们介绍了辜鸿铭一些独到之处,好辩善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答题时,要尽可能想全面一些,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作者从另一个层面揭示出辜鸿铭的性格特点,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2分)辜鸿铭所骂之人不是权倾中外就是富甲一方,其恃才傲物的性格跃然纸上;(2分)选取辜鸿铭惊世骇俗的独到之处,可以更加突出其人之奇。(2分)

(4)解析:本题以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对传主思想的深入挖掘,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要分析辜鸿铭这种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说明理由时,要结合现实,从整体上作理性分析。

答案:辜鸿铭赞美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爱国情怀,他仇视崇洋媚外思想则与他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所形成的精神压迫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推崇他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悠久文明,但是不应盲目排外,毕竟,世界多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包含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成为当代青年应有的胸怀。(言之有理,即可适当给分)

2015上海金山区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

剪纸与安徒生

冯骥才

⑴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以作家为标志,这就是安徒生的丹麦丹麦的安徒生。

⑵这由于安徒生的童话世人皆知。或许有人说丹麦不光一个安徒生,还有美人鱼呢,但美人鱼也来自安徒生一个深切动人的爱情故事《 》。

⑶与童话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是无限美好和充满魅力的。它叫人联想到纯洁、无邪、真率与童心。从人的根上影响人的还是童话,安徒生是影响着全人类的作家。所以丹麦人以他们的安徒生为荣,在这个国家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和他的自画像,还有一种用纸剪成的类似太阳神的头像这是安徒生剪纸作品的标志,名叫太阳头。

⑷【 】

⑸在欧洲也有剪纸,但与中国不同,通常称做剪影,主要是剪取人物侧面背光的影像,所以多用黑色的纸。欧洲的剪影追求逼真,虽然不剪眼睛,只是一个侧影,也能wi

mio wi xio。

⑹然而,安徒生不全是这种传统的欧洲剪影,有些很像中国的剪纸。在他的故乡欧登塞的故居博物馆里,我见到他的一些剪纸作品,看上去很像我国北方赫哲族和满族信仰类的剪纸,生动、随性、纯朴,形象还有些怪异,但这些形象并非神像,而是安徒生脑袋里蹦来蹦去的童话人物。

⑺安徒生对剪纸之爱到痴迷地步。他用来剪纸的剪子,剪刀较长,剪尖很尖,剪把是一对套指的铁圈,很像医生用的手术剪。他爱好旅游,出行时多半要把剪刀戴在身上,以致曾经不小心被剪尖扎伤。

⑻然而,剪纸并非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爱好,而是他童话的一部分。他常常在给孩子们讲童话时,一边讲一边剪纸。我国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等一些地方也是这样边说边剪,随心所欲。

⑼他剪纸是即兴的,讲的故事也常常是兴之所致,任意发挥;有时他用剪子把口中故事里的人物剪出来,有时他受到剪纸形象的启发,故事再讲下去就更生动更紧张更有趣。他让这些剪纸形象有声有色有个性有命运。这时,他的剪纸与童话的创作便浑然成为一体了。

⑿安徒生为了叫孩子们感兴趣,所剪的形象大都是夸张的、变形的、有表情的,无论是厨娘、魔鬼、小丑、舞者、牧师、巫婆、海盗、皇后,还是天鹅、城堡、风车、磨坊、禽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2015高一语文暑假作业专题练习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