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题解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怒。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牺牲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课文简析
这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写的一篇感情深沉的记叙文。文中抒情议论的篇幅差不多和叙述一样多。全文共七节,以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时引发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文章的记叙部分,了解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要透过作者对刘和珍事迹的叙述,看出刘和珍的为人。同时也不能忽略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要想想鲁迅先生除了对刘和珍这样的优秀表示痛悼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有对杀人凶手的揭露,有对帮凶文人的愤怒,也有对庸人的悲哀,还有对苟活者的期望。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评写惨案的本身,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抒发感慨,边叙边议,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其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特点提示
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法完美地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这在上面的“课文简析”中已作了概括的分析。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诗情,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意蕴深邃,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作者对刘和珍形象特征的叙述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文中先后出现五次之多。“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我实在无话可说”等语句在文中反复重叠出现,深切地表达了对刘和珍的崇敬和对死难烈士的悲愤之情,感人至深。
问题思考
怎样怎样“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题思路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说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记念刘和珍君(教参)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