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进他们!
二、整体把握:
请大家小声读《氓》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要注意读准节拍和字音。(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
有几个字音要注意: “于”“说”等通假字、“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
自读这首诗,完成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三层:婚前,婚后,回家。
哪几节是恋爱? 前两节。 回家呢? 最后一节。
三、研读全诗
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有两个要求: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1、引导鉴赏
例1:前两节的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看不见就哭。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诗中的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呢?(依依不舍。)所以才有“
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
例2:为什么要写到桑树?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什么?
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鸠”有什么用?也是比兴。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湎爱情。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
例3、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这也是比兴。由淇水的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2、讨论1: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还是被氓赶走的?
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主动离开派:①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②“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被夫赶走派:①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看,《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②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可是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痛苦、怨恨、冷静 。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体现了她的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3、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本诗中的“三”能否理解为实指呢?
理解为多年,“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是实指三年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四、小结:
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还可以结合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要养成良好习惯。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氓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