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迢迢牵牛星》鉴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
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
一样离别几样情:《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离别与欢聚,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冤家:没有别前的依依不舍,别时的柔肠寸断和别后的苦苦相思,也就没有对相聚的企盼和相聚时洒泪而欢。
可是,同样是别离,发生在不同人们的身上,表现出的情感便大不一样:夫妻恋人之别,都哀怨悲苦;友人分别则洒脱豪迈,而面对他人分别,自己作旁观者时,便显得轻易而潇洒超然,真是一样别离几样心情啊。
请看《迢迢牵牛星》中牛郎织女:牛郎织女隔着银河,要一年才能相会一面,然后是漫长的等待。织女思念丈夫,“泣涕零如雨”,弄得无心工作,“终日不成章”。她与牛郎隔着银河,可望而不可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千种柔情,无以表述;万般牵挂,不能转达。此中痛苦,凡天下有情人,均可感同身受。——此为切身之痛啊。
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也是如此,别离前,“都门帐饮无绪”,因为酒入愁肠,要化作相思泪,但是,别是难免的,就借酒浇愁吧。可是,一想到别后的情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路茫茫,何处是个尽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怎不让人悲从中来?因为眼见着这一去,就孑然一身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谁来安慰我?谁来陪伴我?如此凄凉,如此孤独,如此寂寞,怎不让人悲痛欲绝?随着别离时刻的逼近,词人越来越痛苦,执手相看,泪眼婆娑,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就是不知从何说起,“竟无语凝噎”。让那不听话的眼泪尽情地流吧——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此哀怨,如此凄凉,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在此时豪气干云?
同样,秦观在《鹊桥仙》也写到了别离,牛郎织女经过漫长的等待,“银汉迢迢暗度”,终于在金风玉露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了,一刻千金,可以想象他们是何等珍惜这短暂的欢聚。欢乐嫌夜短,看看天将黎明,鹊桥将散,分离的时刻又来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是何等难舍难分。“忍顾鹊桥归路!”便是画龙点睛之笔,短暂的相逢虽然美好,但漫长的分离就是身后的归路,试问谁忍心回首看鹊桥别后那茕茕孑立、魂牵梦萦的身影,谁有勇气迎接下一轮的等候!
夫妻之别是如此痛苦,那朋友之间呢?会是怎样?
对朋友离去,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是殷勤的饯别。
高适《别董大》时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热情的鼓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是劝解和安慰。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真诚的感激。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则临别叮咛:你回到洛阳与亲人团聚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他们打听我的情况,你就说,我在江南一切很好,与原来一样:“一片冰心在玉壶。”——除了隐隐有一点孤独之感外,丝毫没有别离的惆怅。
总之,朋友之间分别,或慷慨、或激昂、或勉励、或挽留,情真意切,可是少了那份哀怨与缠绵,多了几分洒脱和豪迈。
回过头来,再说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是潇洒!可是,如果他秦观亲身经历别离时,会怎样呢?请看:“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梦扬州》),做梦都在想着相聚之期;“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总是牵肠挂肚;“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三之一)一样是伤心断肠;“游蝶困,乳莺啼。怨春春怎知。日长早被酒禁持。那堪更别离。”(《阮郎归》(四之一)同样是借酒浇愁!
为什么一个人的心情如此不同?须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长久的爱情是须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即便不能朝朝暮暮厮守一处,心的距离却并不会被拉远,始终一如当初般互相牵挂、眷恋,时间的长河淘尽了世间一切虚情假意,惟有真情永存不灭。——也许是诗人在经过若干次痛苦的别离之后,终于大彻大悟,借着牛郎织女无奈之下选择的爱情方式提出了自己新的爱情观吧:只要两情长久,这种“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日子,就可以千年万载地过下去,多么浪漫啊,因而“便胜却人间无数”,比起人间来不知要好出多少倍?
如果不是这样,那我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痛苦的离别是牛郎织女的事,与我何干?我还是安慰一下他们,同时也安慰一下普天下所有已经分别和即将分别的痴男怨女,不必为短暂的分别那样伤心,也不必在分别时是那样缠绵,更不必在别后的那样苦苦思念——因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就是事不关己的潇洒与超然。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别离啊,成就了多少诗人和词人?
一样的离别,几样的心情啊。
+++++++++++++++++++++=
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人生乐趣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反动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诗的语言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近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平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
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结庐在人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①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②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关于陶渊明的人品操守,似乎无人异议,但对其诗风格,却有颇大争执。下面,笔者结合陶渊明生平,从上列《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二诗,谈谈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及其关系。
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予其深刻影响的老庄思想和隐逸的社会风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道之不传的理想幻灭使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就在他上任八十余日之时,逢郡都邮来巡,属僚告之应束带进见,他长叹到:我不能为五斗折腰向乡里不儿。并即日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二、《饮酒》、《归园田居》的解读
西方新批语学在解读诗歌时采纳注重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根基,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等,自然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③因为诗歌的错综意义便是在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也就是说,作为基本要素的文字–它的选用、取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意趣–始终在为着一个统一的结构做贡献。这种解读方式对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效果颇佳。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方式对两首陶诗加诸简评。
(一)《饮酒》
1、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以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何能尔:如何能够这样,尔,代前句;心远:心灵远离尘俗,此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将诗人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耕隐之士音笑影像和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思睿索。
2、菊:风骨凌霜傲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悠然:诗人优雅闲逸的田园生活观照;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物皆情语。
3、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忘言:无法、无须用语言表现。这二句对前所钟爱之田园生活作出总结,暗含举世皆浊唯我独醒之意,惟其如此,又何必辨言呢?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二)《归园田居》
1、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2、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这一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况。尤其后一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3、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这一句,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无不历历在目。
4、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隐耕的心念。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反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三、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
钟嵘在《诗品》中评析陶诗曰:每观其文,想其人德。④的确,我们读陶渊明诗,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他高洁的人格操守。
如前所述,陶渊明虽最终挂官归田,但他少壮时,是有一番入世有为的思想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洒》)等诗句,表明了他并非无意事功。然而,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饮酒》),云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神释》),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等诗句看,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这些诗句字里行间,蕴藉着诗人多少的失望和悲慨啊!但是,他终究没有在黑暗多歧的生命旅程上迷失自己,找到了他要走的路–归隐田园。
陶渊明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固穷⑤二字,如,高操非所攀,深圳特区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首》),不赖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咏贫士》)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在以君子自况,表明着他固穷的德操。这种固穷的德操,不仅仅是由于他亲历了官场的种种黑幕后道德和理性的回归,更是出于一种情感与人格的凝聚。否则,即便能守住固穷的那条马其诺防线,也不见得能体认到固穷的乐趣,而陶渊明恰恰在固穷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其中蕴含着何等的闲适意趣和淡泊宁静啊!以至于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句反射出作者漫行归途、情趣雅致的心境,他居然将劳动的情景化为一种从容圆融的妙悟。所以朱熹曾言: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⑥而这份豪放,恰恰在于他固穷的德操,在于其澄莹宁静的心态下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开朗与豁达,也一如其人名号靖节二字。
元遗山《论诗绝句》中评陶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句,其中真、淳二字,出于陶渊明《饮酒》诗第22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所谓真,便是自然;所谓淳,便是朴厚。的确,豪华落尽见真淳简单七个字,道破了陶诗化繁复为单纯的境界。这一点,从陶诗遗词用字上看,表现为平易易解,而这种平易易解,便是摒离雕饰,不以字句取胜,完全是一种简净真淳的气韵流布,用一种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平淡质直地传递着他内心的萧散冲淡之趣。⑦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诗人描写田园风光的一段,就是以近于口语的质朴语言,把平凡的景物入诗,却又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浅出深入而言微意远。
《饮酒·结庐在人境》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同样以近乎乡俚的口语,信手拈来,在一问一答间,不假修饰而天然浑成,纯淳真情迎面扑息。
这两首诗,都表现为一种质朴、平淡和自然之趣,但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寓托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如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可以说,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词语的取胜用最为简净、含蕴,却又至为丰美的诗人之一。诚如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所评,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⑧
当然,陶诗亦有和本文例举两诗风格迥异的诗篇,如《咏荆轲》等诗,寄托抱负,悲愤豪壮;不过,这一类诗在陶诗中所占比例较小,至于南宋以降,有人将其另类之诗的忠愤人格加以扩大化,确立了陶渊明的二元人格,这是颇值可榷的!正如笔者前述,他前期的怀抱的事功思想,无可避免地要表现在他前期的一些诗篇中,甚至不时流露于他后期的创作,但这不是他主要的人格和诗风的显现。
因此,本文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经过爬梳,从《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出发,就其人固穷的操守和平易自然而韵味隽永的诗风浅论了两面者互照互证的关系。一言以蔽,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一句,是陶渊明德操和诗风的极佳概括。
+++++++++++
帝王诗歌之 曹操篇
——————————————————————————–
有趣的是,曹操、李后主和毛三人出场的时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仅都是离乱之世,而且都恰是诗歌和文学面临转轨的紧要关头。在曹的时代,《诗经》开启的四言诗形式已经两汉的狗尾续貂终于走向了末落,五言诗正在民间悄悄兴起;两汉好大喜功、铺张扬厉而繁琐雕琢的文风已成了水晶瓶里可笑的塑料假花,美仑美奂里透不出一丝生气;文学创作的主体,由无病呻吟的世胄贵族转向满腹诗书却沉沦下流的新兴的“士”这个阶层;文学观念的自觉,使文学(包括诗歌)的目的由“述圣载道”或“言志达意”转向直抒胸臆……曹操正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出场,以其磊落的心胸和遗世的气慨龙吟虎啸,与诸贤相鼓吹唱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从此开始了中国文学由模仿而自立,由共性而个性的新时代。
曹的诗作,几乎全是乐府诗,这与两汉文人诗传统的隳颓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民间活在人的口中的素朴的却又是新鲜的文艺,才能为新的文学式样注入活力(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人不断对民间文艺巧取豪夺,将之琢磨干净,使之最终贫血而死的谋杀史,详见小边前面的诗论。)四言的《步出夏门行》和《短歌行》,在谋篇布局和文字引用上还有些许前人的影子,但在命意和风格上已是开时代先潮了。《步出夏门行》是我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以写自然风景为主的作品,为南朝的田园山水诗暗开了风气。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前人的评价文字不少,小边恨不早生,姑引一段专家的话聊为搪塞吧:
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山不厌高……天下归心”,乃是通过了人生的忧患与考验,而建立起更坚定有力的乐观精神。至于“明明如月,何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天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形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恳切,感染力之丰富生动,转折的浑然天成,这些艺术上的高度造诣,都是无与伦比的。古诗说:“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令德唱高言,识典听其真。”我们就在这里倾听了诗人真心的流露,那正是建安时代要求解放追求理想的声音。(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1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至于他的五言诗,如《蒿里行》、《苦寒行》、《度关山》,除了做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史料外,小边还看不出有什么文学和诗性意义上的成就。当然,当时已有好几百年没人用诗歌来写世态民情了,但《诗经》的国风在前,这也只能算发扬传统,不算得什么创新了。
曹操诗歌成就,历来评价不高。钟嵘《诗品》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赞辞,但也仅列曹操为下品,厕身于班固、赵壹之间。到了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称三祖》称三祖“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他们对曹的褒扬,只是看在建安文学的面子上罢了。曹操这只“原始股”的升值,大约在明前后七子鼓吹“诗宗盛唐,文法两汉”之后,王世贞就为曹操鸣不平:“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千百年中,因曹操的政治附加分太低(白脸奸臣的代表,经常被骂作“文奸”),累带得诗歌的成就也打了不少折扣。惺惺相惜,千古之下,毛泽东却对曹操的诗歌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并下旨令内阁大学士郭沫若为曹操在政治和文学上翻案。曹操这个二三流诗人能有这么多作品选进学生课本里,还得感谢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英雄主义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全诗开头就有所不俗,从人生短暂、时不待我角度巧妙入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就让人一震,曹操一定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就为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昂扬的基调。“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的忧患,是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是对人才的渴求,所以借杜康旧消愁,没想到借酒销愁愁更愁。这种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闲愁。这种愁实则是一种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紧接着的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并活用了《诗经》中几个句子。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个对人生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自己的这片忠心何人能知晓呢?借用“呦呦鹿鸣“几句,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归顺自己。经过中间巧妙的过渡,最末四句借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卒章显志,把自己与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求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他的忧患意识愈强,更看出他的只争朝夕,他的惜时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诗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此诗与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曾记否,他荣归故里,与乡村小儿同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泽东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透视出了一种抚今追昔时而萌生的历史苍凉与困惑。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无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参考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