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指导
一、学习要点
1、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评价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了解词的分类及体例特点。
4、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二、重点字词
公瑾(jǐn) 纶(guān)巾 樯橹(qiáng lǔ) 一樽(zūn) 酹(lèi) 舞榭(xiè)歌台
巷陌(mò)
三、文体背景
《赤壁怀古》写于1082年(元丰五年)7月,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曾因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调离京城,辗转调任于杭州等地。王安石被罢相后,又被御史举报做诗“谤讪朝廷”(即“乌台诗案”)下狱。释放后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武官闲职)。始自号东坡居士。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这首词就是游黄州赤壁矶所作。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秋天。辛弃疾自幼饱尝国破家亡之恨,22岁参加山东抗金义军,擒杀叛贼后归南宋朝廷。此时,南宋对金改臣称侄,偏安一隅,歌舞升平。无奈,遂萌退志,买地筑屋,自号“稼轩”,是年冬被罢官,开始20多年退居生涯。时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做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辛弃疾既渴望祖国山河统一,又为当时情势担忧。因此,写了这首词以发感慨。
四、作者简介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年青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了济南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并在军中掌书记。后又代表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共同抗金,不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二十三岁的辛弃疾毅然直驱金人营,捉住张安国,投奔南宋政权。南归后,一直主张坚决抗战,与投降派进行不懈的斗争。他先后向宋孝宗献《美芹十论》与《九议》等论文,阐明自己的抗战主张与具体措施。但南宋政权一直为主和派所把持,辛弃疾在二十年仕途生活中,不断受打击排挤,南宋朝廷只让他当一些掌管钱粮的地方官,从不委以军事重任。晚年,他又被谏官弹劾削职,在自己的庄园带湖、瓢泉(今江西上饶一带)被迫退居二十多年(中间有短时的出仕),最后含愤去世。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开创了豪放词派,在坚持抗战,用诗词书抒发爱国感情方面,又与陆游齐名,把南宋爱国主义文学创作推向高峰。
五、整体感知
1、《念奴娇》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永遇乐》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六、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念奴娇①·赤壁②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③。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④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⑥,小乔⑦初嫁了⑧,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⑨,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⑾。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⑿,多情应笑我⒀,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⒁还酹江月⒂。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①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②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③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④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⑤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山体曰石 。
⑥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⑦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⑧了:衬字
⑨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⑩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强虏 或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
⑾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⑿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⒀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⒁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⒂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永遇乐①·京口②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③处。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再也没地方去找了。
舞榭歌台④,风流⑤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年孙权在京口建都时热闹繁华的歌舞楼台和英雄们的业绩,全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一去无迹,成了过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⑥,人道寄奴曾住。
夕阳斜照着衰草和枯树,一条普通的街道,人们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这里住过。
想当年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⑧如虎。
回想当年刘裕手持长枪,身跨战马,统领精锐北伐大军,那气势象猛虎一样,要把盘据中原的敌人生吞掉。
元嘉草草⑨,封狼居胥⑩,赢得仓皇北顾⑾。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同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胥山的功绩,却落得个惊慌失措,北望追兵,大败南逃。
四十三年⑿,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了,每当眺望江山还记得我在战火中的扬州地区同金兵英勇作战的情景。
可堪⒀回首,佛狸祠下⒁,一片神鸦社鼓!
哪忍回头看,异族的佛狸祠旁竟是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
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① 此调又名《消息》。上下阕,一百○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体始见于柳永《乐章集》,仄韵体则是南宋陈允平所创制。
② 京口:今江苏镇江。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③ 孙权,字仲谋。建安十三年 (208)孙权迁都京口。
④ “舞榭歌台”指孙权故宫。
⑤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⑥ 武帝刘裕小字寄奴,生于京口,家境贫穷,故云“寻常巷陌”。
⑦ 指义熙十二年(416)刘裕督军北伐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⑧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⑨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⑩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为后魏击败。封:筑台祭天。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内蒙西北之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刘义隆尝听王玄谟谈论北伐,感到“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北顾涕交流“,则是他于兵败滑台后写的诗。
⑾ 北顾:回头向北望。
⑿ 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出守京口,上距绍兴三十二年率众南归,前后四十三年。
⒀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⒁ 佛狸祠在今江苏六合瓜步山上。佛狸为北魏太武帝跖跋焘小字。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的瓜步。
⒂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被谗入魏。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多次拉屎)矣。“赵王以为老,遂罢。
六 结构图解
上阕:咏赤壁,即景抒怀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下阕:怀周瑜,怀古伤己
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拓展:诗词鉴赏的技巧
1.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例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苏轼《水调歌头》的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读者引进哲理的思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作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例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作者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2.详细分析名句。例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都是名句,如能细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词的境界。 3.抓词眼。例如“多情”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可以提挈全词。应注意的是,并非每首词都有词眼,找不到不要硬找。
此外,可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 、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在起始阶段,讲述背景、教师表情朗读等都具有将学生引进词中境界的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引进方式,供教师们参考。
七、写作特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①.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并且果真找到了,这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无疑问,词人写到这里,一定会激动异常,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②.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中用典
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典。历来的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用事,是能否正确鉴赏辛词的一个重要问题。
词的上片。作者不是用史家的方式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着景仰的感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中也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这样写,可谓蕴藉极深。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读到这里,一个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
八、课文鉴赏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换头“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败的故事,告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敌冒进,草率出兵。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进攻北魏,结果由于准备不足,料敌不明,而遭致惨败。又据《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陷,曾作诗说:“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词中用三句话概括刘义隆的失败,言简意赅,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提醒主持朝政的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仓皇北顾”的悲剧再演。这充分说明辛弃疾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对形势有着清醒的估计和认识。可惜他的忠告并未受到南宋当局的重视,结果“开禧北伐”终于遭到惨败,重蹈了“元嘉草草”的覆辙。这三句借古喻今,凝聚着词人对国事的隐忧,针对性是很强的。“四十三年”三句,宕开一笔,由怀古而转入忆昔。回想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严重的破坏,这情景记忆犹新。可是如今局面还是和当年一样,山河破碎,中原未复,祖国仍未统一而自己却由“壮岁”进入了暮年,怎能不使人无比悲痛、感慨万端呢?“可堪回首”三句,再推进一层,由回忆自身的经历而转入描写当前的时事。词人站在北固亭上,仿佛看见江北瓜步山上乌鸦乱飞,听到社鼓咚咚,人们正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哩!词中所展示的这幅画面含义很深,耐人寻味。作者的意思是说,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可堪回首”,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结拍三句,以老将廉颇自喻,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表明如今虽然年纪老大,但雄心犹在,尚能为国杀敌立功,但朝廷是否了解我的一片忠心而加以重用呢?实在难以逆料。全篇以疑问句结束,反映了作者虽然被重新起用,但仍感到不受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
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九、补充知识
1、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2、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
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3、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综合测试
1.下面是一副对联,写景之处,还用了典。问:写的是哪个季节?典中的“萧何”有何用意?(成语有“萧规曹随”一词)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去太匆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皆萧何
2.辛弃疾还有一首怀古词与课文中的这首内容相近,但只用仰慕孙权一事,篇幅也短,只有56字。试比较两首词不同的艺术手法,体会用典用事的作用。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少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头盔。)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4、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借代手法的词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终岁不闻丝竹声。
5、《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之作,根据这两首词,说说这一类词的一般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6-7题
卖花声 怀古之三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6、开头列举的三个历史典故依次是: 、 、 。
7、最末一句表现作者对历史事件怎样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诸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8、诗中“虚前席”生动描绘了汉文帝怎样的情状?
9、简要评析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2题答案自己体会,不强求一致。
3、A流风余韵 文学作品飘逸美妙 B图画 同“划” C指赤壁旧地 国家
4、A樯橹 B金戈铁马 C黄发垂髫 D丝竹
5、怀古都是为了说明当今的时事问题,都寄寓了作者的评论和感慨,借怀古以讽今抒怀,怀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怀古之作多因不便直说,借怀古以言志,表现的思想内容往往比较婉曲,比较含蓄,有些隐含信息,弦外之音需要加以深入开掘。
6、霸王别姬 吴蜀破曹 班超从戎
7、这句话揭示了前三个故事的共同之处,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穷途末路的英雄美人。
8、表现汉文帝虔诚垂询,倾听入神,而不觉向前移动座位的情形。
9、诗中用汉文帝宣室求贤、贾生才调无论和夜半虚前席的极力渲染与后文“不问苍生问鬼神”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贾谊的空有报国之心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