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徒弟杨新明上的一堂比武课。比武课一般要求有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给评委留下比较完整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字词句的理解掌握更多的放到课前预习解决,上课主要是强调一下课文的重要词句,因为毕竟文言文教学对词句的积累很重要,然后集中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特别是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过程:

(一)试上

在试上的时候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让同学在底下散读,整体感知全文;然后通过多媒体检查相关词句的掌握情况;接着是对课文的逐段理解。在理解过程中注意语段的朗读、重要词句的落实、每段内容的理解,其间当然少不了学生间的合作与探究。听总觉得这样的课比较老套,虽然有学生的朗读、讨论,但依然给人以沉闷、不新鲜的感觉。

(二)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套、沉闷的现象呢,虽然也加进了小组合作的新的教学的理念。原来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因为一课只有45分钟,而要完成这么多内容实在是有点难,因此只能赶任务,就是这样,到最后对课文从头到尾的理解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学生和老师就像赶趟一样,怎么不累呢?甚至上到最后因为没有把课文从头到尾教完,都有一种失败感。

其实《烛之武退秦士》说的主要就是烛之武如何通过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退围攻郑国的秦军的。抓住这个重点,就可以从容地实施教学,充分地去理解烛之武的说理艺术,甚至还可以现学现卖,把这套说理艺术迁移到设置的日常交际的语境中,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比赛

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杨新明又认真对这一课进行了打磨。比赛那天身穿西装的他显得非常自信。这堂课在古代战争尸横遍野的惨烈画面中拉开序幕。通过诵读,对课文整体感知以后,很快就进入了对烛之武高超的说理艺术的研习,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很快的搞清楚了烛之武是从“以退为进”“利益诱惑”“挑拨离间”等几个方面轻易地瓦解了秦晋联盟,使秦王心悦诚服地退了兵。再在此基础上了解烛之武接受请求时的心理和晋军也只好退兵的原因就显得更顺畅了。最后学生还学以致用,通过举例,把学到的说理艺术灵活地用到日常的交际中,从而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给评委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小结: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用心去思考设计。在处理教材时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主要矛盾,纲举了目自然就张了。也只有这样,课堂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如果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也不能到,课堂效率会大大降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