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课堂实录
师:(上课)想问问同学们,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一片温润江南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优美自然景物存之于世呢?
(生议论,各种见解。)
师: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两句诗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齐点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投入的想象过那种旷远辽阔中浸染着深深的苍凉的景色,不知大家有没有感受过那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人心。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西部作家高建群的笔,去领略一下大自然这个魔法师带给我们的别样的精神盛宴。(投影西部风光图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概括一下,在作者笔下的西部风景,是具有怎样的特点的?
生:是雄伟的,是一种大美。
师:好。作者说西部风光是“雄伟”的,“雄伟”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词语了。就如同它所指向的地域一样遥远。与之相联的,同学们还会想起哪些呢?
生:旷远、辽阔、苍凉、蛮荒……这些也是文章给我的感觉。
师:一口气联想到了这么多词语,那么这些感受同学们以前有没有在阅读中体会到过呢?
生:有。我曾经读过唐朝边塞诗人的诗歌,从那里我也有类似的体会。
师:哦(有兴致状),那能不能给我们举几句这样的例子呢?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好。古人有这么多的诗句可以让我们想起那胡马、北风的西部大漠。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到课文中来,看看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眼中的西部大美风光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景色描写及个人情感的寄托点。
生:作者通过描写三次日落,来展示西部风光的魅力,所以他的寄托点应该是三次日落。
师:(板书)(一)定西高原
日落(二)罗布淖尔荒原
(三)阿勒泰草原
既然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三次日落,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震撼人心的大漠日落吧!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2——5段,感知第一次日落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具体感受。(朗读并思考1到2分钟)
生:那是一轮很大而且色彩极为艳丽的落日,但却并不带给人特别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师:哦,说它艳丽,艳丽在什么地方呢?说它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艳丽”是色彩方面的,因为作者说它整体是“血红”的。而说它没有冲击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色彩,带给人的却是“柔和、美丽、安谧”的。所以我觉得第一次对日落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视觉及心灵的双重震撼。
师:好一个“双重震撼”,这是我们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那如果单单就这一轮落日挂在天边,它与西地平线的关系似乎不是很紧密啊,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生:作者写到了群山,模糊的群山轮廓作为了背景,这就把日落直于极为广阔的空间了,也与作者说的“恍若梦境”照应。
师:恩,群山轮廓不清楚,而落日也有不真实的感觉,两相呼应,将广袤的的西域风光了展现出来,可以说是如画似梦啊。
如果说第一次日落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那么第二次日落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冲击呢?
请同学们详读作者对第二次日落的描写,比较两次日落的不同情形。(3分钟)
师: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第二次日落的情形。
生:最初时是“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给人毫无生气的感觉。还有“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上照耀着”,都能说明这一点。
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让作者会对这次日落产生兴趣了呢?
生:作者及同行人在一次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了此时的太阳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有了前面那些描写的衬托,他们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师:好。作者发现了日落的变化,可作者在文中有没有着力进行描写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第一次已经描写过了。(同学笑)
生:其实也有描写,比如“血红”“回光返照”。
师:后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人要去世之前突然会有的一种精神亢奋的状态。
师: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这次日落合适吗?
生:合适。因为日落也代表着一种消亡。而此时落日所散发出的光芒似乎是落入地平线前最后的爆发,引起了人们无限的想象。
师:会想象到些什么呢?
生:我会想象到似乎有强烈的死亡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师: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前面作者描写过音乐所带给人的那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这让我更能体会到这次日落带给人的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作者说的“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让我第一次敢于面对并思考这个问题。(其他同学露出倾听、思考神情)
师:说的太好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一轮红日突然驻停在西地平线上,它带给我们的那种庄严的震撼和感动。可能觉得这种描写还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作者又记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景象,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为了强调日落更美,因为文中说,“落日的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师:那这属于哪种写法呢?
生:烘托。用日出烘托日落的悲剧感。
师:在第二次日落的描写中,作者借日落带来的震撼,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在解读了这两次日落之后,我们不禁要想,第三次日落作者会怎样写呢?会有哪些新的内容展现出来呢?(自由朗读2—3分钟)
生:第三次没有直接写落日,而是写了火烧云,也是很壮观的景象。但这壮观的景象也是落日导演的,所以应该是在间接的描写日落。
师:如果仅是这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似乎这第三次日落也不足为奇啊。它还有没有别的特殊之处呢?
生:作者的笔触还涉及到了历史。他在日落的背景下,联想到了成吉思汗西征,感受到这雄伟的景色当年一定也曾出现,一定也曾映衬过成吉思汗那魁梧高大的身躯。
师:席勒曾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第三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思考“我不敢独享”、“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这几个词句的意义。
(生齐声朗读)
生:“我不敢独享”写出了日落给我的震撼;“世间有大美”照应开头并揭示出处,
而且“雄伟”、“大美”再次总结西部、落日的特点。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从高建群的笔下所感受到的自然界的大美。变幻万端的落日带着西部特有的雄伟气象、粗犷气质涌入我们的心中,这种冲击,我想是我们永远难以忘怀的。作家用他的笔为我们展示了如此动人的西部风光,那么我们能不能也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写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呢?或许,你也可以让自己笔下的这清秀江南散发出令人难以抵御的魅力呢!(作业:写一种代表江南特点的景色,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西地平线上》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一]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