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教案及备课资料
1.《沁园春•长沙 》教案
【课 型】讲读课
【作 者】毛泽东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重点是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材处理】朗读—品读—诵读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张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王勃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毛泽东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呢?
二、解析课题、研读课文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
“沁园春”(“水调歌头”),词的格式的名称,叫做词牌或词谱,它规定一首词的字数、平仄和押韵等。词牌不同格式不同,故写词也叫做“填词”。(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词按字数分为①小令(58字以内)②中调(59—90字)③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又叫“寿星明”。114字,属于长调。 按结构分,分为①单调(一片)②双调(两阕)③三叠(如阳关三叠)④四叠。沁园春这个词牌格局开张,宜用来抒发壮阔豪迈的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须强调的是,词牌与内容 没有必然的联系。沁园春,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因此得名。
“长沙”, 词题。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巍巍衡岳的灵气,滔滔湘水的滋润,孕育着湖湘文化。“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长沙,北面洞庭,南连滇粤,天地精英,山川奇气,古圣今贤,荟萃于此。“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向警予、曾三,还有当代的朱镕基,他们有的出生于长沙,有的就学于长沙,有的播革命火种于长沙,有的绘改革宏图于长沙。长沙,不愧为文化古城,革命名城,改革新城。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第一步:读提示,了解写作背景,明确鉴赏要点,粗读课文,确定朗读基调。(3分钟)
师:这首词写于1925年(板书),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课题下的注释①读一下,(生读)这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第二步:感情朗读。(7分钟)
1.下面请大家先自读两遍,(要求:能读正确,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朗读基调。)
2.同学们是喜欢听老师范读一遍,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教师范读(感情充沛地朗读全词,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画出精妙的词语。)
第三步:品读。(25分钟)
4.好,下面我们就仔细研究一下这首词。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采用倒装的形式,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问:
1.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结合背景,感受当时情景,体会“独立”、“寒秋”的意蕴。
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3.为什么用“寒秋”? 【一、表示当时的时间是深秋,二、寓意当时的社会环境。】
4.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洲蓑(su )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我们在高一接触过的毛主席的咏梅词与陆游的咏梅词,同一题材、同一词牌,但格调迥然不同。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注释 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好,继续往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师范读此七句)。现在大家再齐读一下这七句(生齐读)。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想象一下毛主席观赏时的神情、动作。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放?是倒背好,还是叉腰好? 【叉腰好】
“视角”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慢点好】
【对。是兴趣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急匆匆地走马观花。要有伟人气度。】
7.现在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与前提,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近几年高考特别是1999年高考作文更是突出对学生想象力的考察。)
想象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将黑白荧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
8.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染、击、翔】
①“染”字为什么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提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明确:让人联想起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②“击”改“飞”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③“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不,“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毛主席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铸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值得。为了描绘这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作者使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精当、形象的词语。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炼字。大家看看,哪些字词用得漂亮,富有表现力。 明确:“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表现树木的层层迭迭,“染”则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壮美景色。“漫”写出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增添昂扬奋进的气氛,“击”形容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翅膀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的把鸟不煽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这里运用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炼字,可认为是炼句,就一般而言,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往往就是谓语中心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就是所谓一只千金,诗句也就变为生动、形象的了。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再如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等。
谓语中心词,一般是动词充当,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也往往是炼字。即使不作动词,有时也须认真锤炼。】
9.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意象(画面)?与前面哪个词照应?
【遍、尽、透、争、击、翔体现了“寒秋”的特点】“看”字领起了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树、船、鹰、鱼等八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则从眼前的景物,一下子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10.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子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号召和呼唤。对,就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
11.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师: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板书)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12.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提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品位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13.面对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世界,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深深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阕通过“写景提出”(板书)“谁主沉浮”(红色打字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下上阕。
14.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
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携:同;来,助词,无意义(同“归去来兮”的“来”)
15.“忆”与下文有何关系?“峥嵘岁月稠”说明了什么?
【“忆”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特殊”、“不平凡”的意思。“峥嵘岁月稠”说明了斗争生活的艰苦与漫长。】
16.下阕的领字是哪一个?(回忆学过的《沁园春•雪》下阕:“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恰”】 一直“领”到哪里? 【“粪土当年万户侯。”也是领起七句。】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诵读)
【朗读指导:“恰”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范读)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
17.师讲解:“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的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
【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慷慨激昂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粪土:意动用法,把……看作粪土一样。】
18.这几句借回忆往事以“抒情”(板书),并用以回答“谁主沉浮”。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因为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19.那么真正的“风流人物”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对,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可能有同学要问:下阕为何不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和毛主席写的相比怎么样?
【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主席曾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那两句诗就太直、太白了,所以不像诗。】
20.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这里,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么?非也。“我”和“我们” 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穴的一问之中!
下阕抒发的情感是“慷慨激昂”(板书)
三、教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写的什么景?寒秋。历来写秋,都充满肃杀之气,但作者写秋景却选了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浅底自在的游鱼,描写其蓬勃的生机,“万类霜天竞自由”。此情此景怎不唤起作者主宰大地的豪情。作者追忆“同学少年”的情景,着重写了“书生”的豪情壮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将诗人一腔凌云心思泄露出来。“独立寒秋”,诗人心情凝重,面对生机蓬勃的万类,诱发出对大地沉浮的关心,而对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的追忆,又表达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壮志。真可谓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弘的佳作。
四、方法指导
以上我们所进行的这种以品味诗歌语言为主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品读法”,即通过品味其语言的丰厚意蕴,进而达到对诗歌(广义)的深刻把握。
运用这种方法鉴赏诗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根据有关提示,设法了解这首诗(或词)的写作背景;
2.设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3.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整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否则,把诗(词)肢解得太碎,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捡的连“芝麻”都不是,而是“石子”。
当然,鉴赏诗歌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情感体验法”等,我们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再介绍。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__________,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________,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练习四 充分联想与想象,以叙述、描写为主,用三百字左右的短文,写出本词的意境。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2.《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2.《热爱生命》(1979)
3.《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备课资料
一首诗,铭刻希望,记录成长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备课笔记
要较完整地解读一首诗歌,使之不至于成为解读者纯粹个人意义上的阐释,就不能离开它所产生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时代背景成为诗歌阐释的主体,而是让它成为我们判断基本价值观念、诗歌方向的必要前提。
由此,在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诗时,我们必须让学生对一个数字保持敏感,那就是“1949”。这是诗人江河的出生之年,也是新中国诞生之年——江河与共和国同龄。这一点颇具纪念意义,但这也注定了诗人(这一代人)的成长要与共和国的成长一起经历曲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他们的青春年华淹没在诸多政治运动中,他们的青春梦想消蚀在迷惘的无助或清醒的痛苦中。但“残酷”并非生活的全部,“地下诗坛”、“白洋淀诗歌群落”……在悄无声息却又猛烈地涌动思想之潮,理想和信念始终未灭;而一旦禁锢消除,他们便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具体的教学中,介绍这个时代背景不必过详,有所触及即可,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历史(包括文学史)课,更多内容应让学生自己设法去了解。
同样是“释放”,具体的诗歌形态是有诸多不同的,有的反思时代、寄意将来,有的铭刻希望,记录成长,我们现在关注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是后一种。全诗分为四节,在教学之中,我们不妨就与学生一起共诵诗歌,在有关的诗节(句)中共觅“希望”和“成长”。
一、关于“希望”
根据诗歌常识,现代诗歌中的“我”往往为抒情主人公,不能等同于诗人,但本诗一开篇就写道: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
直接将自己纳入了诗歌的写作进程。这显然是为了增大抒情强度,增强“现场实感”。那么他想要强调什么情感呢?是“希望”:
海洋与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
我们这样站着
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海洋与冰块相撞”意味着冬天刚刚消逝,“船冲向浪头”表明心中的激情已经升腾,“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正表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热切,“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则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在展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扣住时代背景,发掘诗句中“春天”“冰块”“船”“小树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一个冷酷的时期已过去,温暖人心的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开始了。
为了歌唱,玉兰花
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
为了不再孤独,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
金色的声音刺激着我们
阳光追逐着,鸟儿牵动着
让我们一块走吧
在花瓣匆匆铺就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
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
正因诗人强调自己置身于“春天”,他告诉我们,万物都对生活充满希望:玉兰花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迎春花到处闪烁,阳光追逐,鸟儿牵动,紫丁香晃动,而“我们”则在花瓣匆匆铺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为什么是“匆匆”?因为春天的来临带给万物惊喜,就仿佛是一次甜美而突然的遭遇。又为什么“芬芳”?因为这条路的前方展现的是美好的风景。
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
想像的云朵在疾风中飞扬
寻找着美好的声音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
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
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这里的“你”和“我们”一样,作为对象是不确定的,但作为形象是确定的:对生活充满希望,富于美好想像(如云朵飞扬),在他的心里,这世界的一切声响都成为美好的声音,还要为此而歌唱。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脉耸起
人说: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优美地流着
让我们和更多的人一块走吧
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
在读前四行诗时,也许会有学生认为诗人是把事情说得太轻巧了,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一般。而事实上,作者正是以此来强调对世界图景的期待之殷切,希望它能合乎人们心中的完美构想;而更重要的则是唤起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热情,希望自己这一代人能够迅速地从并未远逝的创伤(或者废墟)中走出来。“祖先在风中诉说着青葱的愿望”则告诉人们,我们的奋起是在接续古老民族(“祖先”是个形象指称)的文明进程,民族兴盛的理想依然“青葱”,我们没有理由犹豫,只能选择“和更多的人一块走”。
二、关于“成长”
成长是生理的,也是精神的;是状态,也是过程。而更多的时候,这些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因此在把握本诗的“成长”意义时,我们就不作具体的分解。但是必须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成长”与世俗观念中的“成熟”是有区别的,不是那种圆滑世故,而是相反;如果世俗的成熟是以人心的“浊化”为标志,那么本诗里的成长却是“纯化”。明确这一点以后,诗中“成长”的痕迹才会显露出来。
捧着激荡的诗
一直读到希望战栗着升起
抖索黎明时分蓝色的锋芒
这里写到了“希望”,但我们仍可把它看成是“成长”的记录。为什么希望是“战栗”着升起?为什么是“抖索”黎明时分蓝色的锋芒?因为那残酷的历史场景还在眼前,对新的历史图景的开启还心存怀疑。有怀疑,就有了理性的成长。
我知道你那善良的愿望,你们原谅的姑娘
原谅的,生活中渐渐迷茫的目光
但那不能原谅的一切
又尖锐地刺痛你
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
因此,清澈地对待别人,清澈得
看到心,一颗鲜红的浆果在绿叶丛中摇荡
你将一年又一年把这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
让善良的人们摘去
可以宽容一切,唯独不能原谅黑暗(阴影);但是挑战黑暗的方式并非融入黑暗(而这正是世俗的成熟在做的事情),而是让自己“清澈”,也即真诚地对待别人,并期待着让更多的善良的人感动并引领他们同行。如果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走向有升腾和坠落两种,那么以“清澈”对抗“黑暗”正是一种“升腾”的成长形态,也许它不会在眼下被众多人们接受,但它注定是酝酿美好生活图景所必需的积极力量。
在此基础上,诗人在第三节诗中写到“岩石的语言如大海翡翠”,语言“坦白得像沙滩”,水鸟如“雪花”,江河“蔚蓝”,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一连串的比喻、拟人修辞,勾勒出一幅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景象,强调了“清澈”的生活意义。而末两句写针叶树“在冬天也是绿色的战士”,以“冬天”强化了针叶树的不变的品质,实际就是告诉人们,纵使在社会黑暗之时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心,何况是在“春天”呢!当然,这样的图景只是诗人虚拟的可能的图景,也就是只是诗人的“希望”,可以纳入“希望”这部分;但我们想强调的是,这里更重要的是在希望之中,包含着诗人经历黑暗之后精神的成长。
如果说到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成长明朗的状态和表现,那么第四节则向我们呈现了成长的终级意义——奉献力量,创造生活。在“血液”“太阳”“叶子的小船”“大海浪花”等一连串的意象的灿烂形态的描绘之中,诗人抛出了三问: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
岁月的皱纹又将闪出什么样的光辉呢
无须苦苦寻找答案,这其实就是一声声召唤,要人们如太阳,如大海,去奉献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但是还不限于此,我们要让学生发现成长的更大的意义:
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
不在人们脸上闪动
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
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
诗人连用了两个“不能设想”,告诉人们,生活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我们创造生活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领略并拥有生活的美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希望”与“成长”的划分是一种嫌于简单化的方式,更多情况下这两者是统一的,所有的差别是在层次上。这一点在上面的解读中也已经语及,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也仅是为了分别强化这两个因素,在教学中是可以揉在一处的。就如全诗的最末两行诗人写道:
为此
我和大海一同醒来,拿起工具
春天伴随我们一同奔腾
是一种真切的希望,也是一种坚定的成长。希望与成长的交织,构成了本诗充满力量的美。
(本诗为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课文)
品析《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建筑美
诗歌的建筑美或造型美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最基本的层次就是分行排列,这从新诗来看基本上不用多做解释,而对古诗需要说两句。古人写诗一般是不分行的,但古代诗歌(尤其格律诗)的语言是极有规则和规律的,具有分行排列的基础,因此在现代传播中往往被人们做了分行排列处理,就像人们对新诗的排列一样。第二层次是一些诗人在写作编码阶段就具有明确的造型意识,使诗歌在排列上显示了引人注目之处,如以往新诗传播中所出现的“整齐均一式”、“参差错落式”、“楼梯式”等,本诗采用的“金字塔”式结构排列,结构灵动。诗歌造型的最高层次便是各种异形诗歌的大胆实验,主要有回文诗、宝塔诗、图像诗等不同表现,它们是诗歌追求造型效果的极端形式。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建筑美重要体现在:宛如两座埃及金字塔,而且诗味十足,语言和意象充满跳动的活力,其形体美与诗的情感内涵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
不难看出,造型美对于诗歌的传播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它刺激感官,引起注意;妙趣横生,有利记忆;形象直观,使人产生联想和回忆。一些与内容相协调的富有表现力的新奇造型,可以说达到了集游戏性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程度,可以使作品在传播中不断增值。具有内涵深度和探索意义的异形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传播意识和传播智慧。我们在诵读本诗时,仔细品味这种建筑美的独特的视觉美感。
4.《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 乐学
蒋士铨 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 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 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 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 ?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 挺秀的树 自负
你 ? ?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5.《我的四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 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三、自读研讨:
教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
[大屏幕:自读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
教 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教 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
教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创造、展示
教 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
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 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6.《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重点问题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
文章中,马克思谈了青年选择职业应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谈的是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在个人喜好因素中,虚荣心最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幻想,以为自己所选职业是自己真的受到了鼓舞后的选择,其实不然,“鼓舞”的背后是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了短暂的热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马克思在文中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了它的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这个时候我们才应该选择这份职业。在身体条件因素中,马克思坚持青年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在个人能力因素中,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在马克思看来,对这三个因素的重视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谈的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富有激情与理性。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字里行间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在这里,激情和理性并不矛盾,激情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全文既是激情的职业宣告,也是理性的深入思考。我们在文章中到处可以看到作者理性思考的身影。
逻辑性强。全文行文自然流畅却不失严密的逻辑性,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练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对自己将来进行规划。
2、 了解自己的爱好及兴趣,学会为自己选择自己的职业。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炫(xuàn)耀 蒙蔽(bì) 钦(qīn)佩 遵(zūn)循
B.藐(miǎo)视 辜(gǔ)负 妄自菲(fēi)薄 崇(chóng)高
C.垮(kuǎ)掉 厌倦(juàn) 恪(kè)守 战战兢兢(jīng)
D.累赘(zhuì) 啮噬(shì) 怨天尤(yóu)人 精悍(hà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饱尝 毁灭 丰盈 怨天忧人
B.尊严 恪守 驱使 鬼迷心窍
C.藐视 辜负 衡量 妄自菲薄
D.勤勉 训诫 仓促 小试锋芒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 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2)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误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 。
(3)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的力量, 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A.遵照 斡旋 宁可/孰若 B.遵循 周旋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教案及备课资料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