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跋涉(bá shè) 闲暇(xiá) 斑斓(lán) 狭隘(ài) 慰藉(jiè) 麻痹(bì) 钥(yào) 戕害(qiāng) 符箓

(lù) 时髦(máo) 恢(huī)宏木直中(zhòng)绳槁暴(pù) 参省(xǐng) 骐骥(qí jì) 须臾(yú) 跬(kuǐ)步舟楫(jí) 锲(qiè)而不舍契(qì)约强弩(nǔ) 君子生(xìng)非异也镂(lòu) 句读(dò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 老聃(dān) 蟠(pán) 以贻(yí)之苌弘(cháng hóng) 真知灼(zhuó)见卓(zhuó)越出类拔萃(cuì) 炽(chì)热疑窦(dòu) 器皿(mǐn) 谄(chǎn)媚焚膏继晷(guǐ) 熟稔(rěn) 心无旁骛(wù) 城垣(yuán)

2、正确书写下列加点的字。

跋涉闲暇斑斓狭隘慰藉麻痹戕害符箓恢宏槁暴骐骥须臾跬步舟楫锲而不舍强弩镂句读官盛则近谀郯子老聃贻苌弘真知灼见出类拔萃炽热疑窦谄媚焚膏继晷熟稔心无旁骛城垣按部就班

3、解释下列词语。

跋涉:爬山趟水,形容长途奔波。慰藉:安慰。戕害:伤害。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举一反三:比喻懂得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许多同类的事。

4、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使之然也:“”通“”,火烤。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字古义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金属制品黄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表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一般的人大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吾从而师之跟从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学制的初级阶段

(3)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也(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4)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以为轮(省略句)

二、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3、作家作品

(1)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代表作《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3)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今辽宁省凌源县),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4)王梓坤,数学家,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他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1984年首次提出“尊师重教”,并与北师大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三、课文内容

(一)中心、结构、技巧

1、《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作者以亲身体验说明,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本文作者指出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正立德的角度出发,谈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学习。本文第1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第二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三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在第三段中共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述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先说积累要坚持不懈,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用“骐骥”、“驽马”:“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是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再说用心专一。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如以提取靛青色的方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的方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的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3、《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第一段揭示全文总话题,说“说”。起句便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必有师”三字很有力度,把古代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学习的结果。这句话概括了要论及的话题范围,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述“师”的作用,指出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然从师而学,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推进有力,一气呵成。第二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话提示全段内容,以下用三组对比来论证。先用“古之圣人”和“今之圣人”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然后以出于爱面子的目的“择师而教之”,和自己却“耻师”做对比,这就比出了一个“小学而大遗”的荒唐结果。在这两组对比的基础上,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士大夫之族,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画出了士大夫之族的庸俗相。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这就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而作者的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正与之针锋相对!——士大夫之族的选择实在是“惑”,行为实在是“可怪”!第三段是在第二段“破”的基础上的“立”,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说服力极强。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替运用,错落自如。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3、《贵在一个“新”字》紧紧围绕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学习中应注意博览群书、深思多问、兴趣广泛、细致观察及长期坚持刻苦钻研,注意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用的是“谈话风”,由导语和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笛卡儿的成功谈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第二部分谈读书积累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谈“善问”,谈质疑。第四部分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本文谈独立思考问题,举重若轻,用最简明的论述方法,列举大量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引用权威论述对观点作进一步阐述。作为普及读物,旁征博引能增强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举事例而没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炼其思想内涵来证明观点,例子就只是个没作用的例子,而不能成为“例证”。文章采用谈话的方式,侃侃而谈,自然亲切,通俗平易。有些论述具体而微,实用性很强。

四、句子理解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完成又是激励”是说完成了一个目标,又有下一个目标,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激励。“真正的修养”是“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的”,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共存,永远也不会消失,也永远也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2、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出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深入理解,一定会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提示。)

3、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作者连续用两个“不是要……倒是要……”“不是要……而是正好相反,要……”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强调读书是为了要我们集中心智,完善自我,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不可质疑的说服力。)

4、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并深入思考;而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迎合读者,作者认为阅读杰作能提升人的修养,为此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

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指在阅读杰作时需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只有怀着敬重之情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教养。)

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五、学习方法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跋涉(bá shè) 闲暇(xiá) 斑斓(lán) 狭隘(ài) 慰藉(jiè) 麻痹(bì) 钥(yào) 戕害(qiāng) 符箓

(lù) 时髦(máo) 恢(huī)宏木直中(zhòng)绳槁暴(pù) 参省(xǐng) 骐骥(qí jì) 须臾(yú) 跬(kuǐ)步舟楫(jí) 锲(qiè)而不舍契(qì)约强弩(nǔ) 君子生(xìng)非异也镂(lòu) 句读(dò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 老聃(dān) 蟠(pán) 以贻(yí)之苌弘(cháng hóng) 真知灼(zhuó)见卓(zhuó)越出类拔萃(cuì) 炽(chì)热疑窦(dòu) 器皿(mǐn) 谄(chǎn)媚焚膏继晷(guǐ) 熟稔(rěn) 心无旁骛(wù) 城垣(yuán)

2、正确书写下列加点的字。

跋涉闲暇斑斓狭隘慰藉麻痹戕害符箓恢宏槁暴骐骥须臾跬步舟楫锲而不舍强弩镂句读官盛则近谀郯子老聃贻苌弘真知灼见出类拔萃炽热疑窦谄媚焚膏继晷熟稔心无旁骛城垣按部就班

3、解释下列词语。

跋涉:爬山趟水,形容长途奔波。慰藉:安慰。戕害:伤害。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举一反三:比喻懂得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许多同类的事。

4、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使之然也:“”通“”,火烤。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字古义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金属制品黄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表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一般的人大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吾从而师之跟从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学制的初级阶段

(3)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也(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4)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以为轮(省略句)

二、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3、作家作品

(1)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代表作《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3)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今辽宁省凌源县),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4)王梓坤,数学家,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他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于1984年首次提出“尊师重教”,并与北师大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三、课文内容

(一)中心、结构、技巧

1、《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作者以亲身体验说明,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本文作者指出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正立德的角度出发,谈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学习。本文第1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第二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三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在第三段中共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述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先说积累要坚持不懈,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用“骐骥”、“驽马”:“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是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再说用心专一。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如以提取靛青色的方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的方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的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3、《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第一段揭示全文总话题,说“说”。起句便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必有师”三字很有力度,把古代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学习的结果。这句话概括了要论及的话题范围,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述“师”的作用,指出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然从师而学,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推进有力,一气呵成。第二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话提示全段内容,以下用三组对比来论证。先用“古之圣人”和“今之圣人”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然后以出于爱面子的目的“择师而教之”,和自己却“耻师”做对比,这就比出了一个“小学而大遗”的荒唐结果。在这两组对比的基础上,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士大夫之族,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画出了士大夫之族的庸俗相。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这就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而作者的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正与之针锋相对!——士大夫之族的选择实在是“惑”,行为实在是“可怪”!第三段是在第二段“破”的基础上的“立”,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说服力极强。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替运用,错落自如。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3、《贵在一个“新”字》紧紧围绕独立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学习中应注意博览群书、深思多问、兴趣广泛、细致观察及长期坚持刻苦钻研,注意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用的是“谈话风”,由导语和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笛卡儿的成功谈独立思考精神在学习研究中的作用。第二部分谈读书积累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谈“善问”,谈质疑。第四部分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本文谈独立思考问题,举重若轻,用最简明的论述方法,列举大量的实例并加以分析,引用权威论述对观点作进一步阐述。作为普及读物,旁征博引能增强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举事例而没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炼其思想内涵来证明观点,例子就只是个没作用的例子,而不能成为“例证”。文章采用谈话的方式,侃侃而谈,自然亲切,通俗平易。有些论述具体而微,实用性很强。

四、句子理解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完成又是激励”是说完成了一个目标,又有下一个目标,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激励。“真正的修养”是“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的”,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共存,永远也不会消失,也永远也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2、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出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深入理解,一定会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提示。)

3、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作者连续用两个“不是要……倒是要……”“不是要……而是正好相反,要……”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强调读书是为了要我们集中心智,完善自我,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不可质疑的说服力。)

4、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并深入思考;而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迎合读者,作者认为阅读杰作能提升人的修养,为此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

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指在阅读杰作时需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只有怀着敬重之情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教养。)

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五、学习方法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目标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