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壹、依禮聘嫁

貳、規定婚齡

參、婚姻制度

肆、婆媳關係

伍、夫妻關係

陸、親屬稱謂

柒、育教禮俗

捌、婦女衣飾

玖、常用器物

拾、民俗點滴

結論

前言

漢樂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此詩又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梁代徐的玉臺新詠卷。全詩共三百五十三句,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列該詩在雜曲歌詞中,題作焦仲卿妻,無作者姓氏,詩前錄有序,與玉臺新詠相同,可知它是採集民間的樂府詩,作者已難考證了。

孔雀東南飛是漢代文學史上最長的敘事詩之一,故事是發生在東漢建安中。它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兩人的婚姻悲劇,暴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爭取愛情和美滿婚姻的願望,同時也反映了東漢的風習禮俗。

漢代民間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人民生活包括食、衣、住、行以及心靈世界、婦女情感的依歸,這是活生生的人民生活史詩。在漢民間的詩歌中,有一篇篇動人心弦的故事詩,是人民生活反映最佳的呈現。 漢代民間敘事詩是由當時民情風俗、現實生活而發,可說是漢代現實生活的寫照。

欲探究古代人民的風習禮俗,除了出土的文物上可證實外,還可從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尋些蛛絲馬跡。而孔雀東南飛一詩是東漢末年的作品,現試由詩的原文中探討東漢時的風習禮俗。

孔雀東南飛全詩並序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折不嫁。其家迫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原詩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以韻考之,宜作書詩。)十七為君婦,心中常悲苦。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版版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 得此婦。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各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稚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阿母得聞之,椎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洯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我語!」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尊!豈夜勤作息,伶俜勞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複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洯後人。留待作遣施,於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襖裙,事事四五通。足下囁絲覆,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上堂謝阿母,母聽去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裏。」卻與小姑別,淚落連子。「新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以上四句,當為後人,將唐人顧況詩纂人而衍。)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府吏馬在前,新妞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 口。 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新妞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盤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盤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扑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折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餘日,縣今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折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阿母自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妞,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日,尋遣承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以上四句辭義難通。似有訛脫,歷代註家多強為之解。紀舒容玉臺新詠考異:『請還』二字,未詳。又序云『劉氏』,此云『蘭家』,或字之誤也,此二句文義不屬,『說有』『云有』,亦複疑此句下脫失二句,不特字句有訛也。」黃節漢魏樂府風箋:「籍,戶籍也。『承籍有宦』,言繼承先人戶籍,世有宦學蒞官之人也。」胡適注:「這十字不可解,疑有脫誤。」)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大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阿 母謝媒人:「女子先有折,老 姥豈敢言。」

艿兄得聞之,帳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自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曆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己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躅躑青驄馬,流蘇金縷鞍。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綵三百匹,交廣布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鬱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洯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移我琉璃榻,出置窗前不。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綾羅。朝成繡襖裙,晚成單羅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新婦識馬聲,躡覆相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君得高遷,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 風寒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旬,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府吏再還,長歎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裏,漸見愁煎迫。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菴罨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覆,舉身赴清池。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直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徬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由民俗學的觀點來探討孔雀東南飛一詩,可看出東漢時的風習禮俗,試由下幾項探討之:依禮聘嫁、規定婚齡、婚姻制度、婆媳關係、夫妻關係、親屬稱謂、育教禮俗、婦女衣飾、常用器物、民俗點滴……等。

壹、依禮聘嫁

秦漢至隋唐,婚娶程序仍基本沿用周之「六禮」。六禮在正常情況下,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冗全嚴格按六禮規定來辦事的,恐怕也只有皇族及考究禮儀的官宦之家了。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微、請期、親迎。(見儀禮士暋禮疏。漢代民間的「六禮」過程,見於孔雀東南飛一詩中。

詩中敘述「縣令遣媒來」和「不得便相許」此為行媒、亂絕之節。後又「遣承為媒人」「阿母謝媒人」,而「阿兄謂阿妹」……登即相許和,更可作婚姻。」這是兄長作主許婚。接著「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磿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己二十七,卿可去成婚。」這是卜筮準備納吉。「交語速裝,絡繹如浮雲。」當是概敘納吉、納微或請期往還。

「青雀白繯舫,四角龍子蟠。」金車玉作輪,躑噣青驄馬,流蘇金縷鞍。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綵三百匹,交廣布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鬱登郡門。」這是親迎的車輿,財禮和排場盛況,由「朝成繡襖裙,晚成單羅衫。」而前次出嫁時「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制,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青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這是女家自備頗為豐富的嫁妝。

「六禮」的過程,在孔雀東南飛詩中情節描述得詳明生動。

貳、規定婚齡

關於漢人婚齡據後漢書循吏任延傳云:「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延乃移書屬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時人普遵守的界限,男為二十,女為十五。而婚配應以男女性完全成熟時為宜,古人以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人道通,故古禮謂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婝,顯然漢人未循古制而以早婚為俗。而在孔雀東南飛詩中有言:「十七遣汝嫁,謂年無折違。」「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可知女子於二十歲前,男子二十歲前皆論婚嫁十故,故東漢較古禮:「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 」為 早婚。

參、婚姻制度

東漢是聘娶婚為方式的包辦強迫婚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婚姻當事人自身婚姻須聽憑家長、父母作主。家長、父母對子女婚姻擁有不可爭辯的主婚權和支配權。從孔雀南飛詩裡,處處可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縣令遣媒來」「阿母謝媒人」「阿母白媒人」「媒人去數日」「媒人下妝去」「遣丞為媒人」。蘭芝亦是兄長作主許婚,「乃兄得郎君……』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府吏與新婦的婚姻自主權握在彼此的母親手中,「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又有「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阿母為汝求。」「阿母得聞之,椎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府吏不能爭取自己婚姻的自由,只得「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蘭芝這頭也是如此,「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又「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

在孔雀東南飛詩文中,證明東漢的婚姻制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肆、婆媳關係

女子一旦出嫁,脫離了父家,加入夫家之後,就不僅是丈夫的妻子,而且成了夫家闔家的媳婦。恭謹事奉是婦職,不事舅姑,不敬不孝,便有虧婦道,為「七出」條件之一。媳婦必須帶著「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兒時所受的家教,所學的禮節,搬到夫家應用。所以未出嫁前必須學禮節,在孔雀東南飛詩有「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如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

媳婦在侍候丈夫飲食起居之外,在家接觸和服侍時間最多的長輩就是婆婆。在婆婆監督下,能以無限耐心服侍的便是「賢婦」,若稍有違抗,或僅是行動言論不合公婆心意,就會被公婆趕出家門,即使夫妻間有融洽的感情,也會被公婆強行拆散。如:「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可說三天織五匹布,婆婆仍嫌她織得慢,還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硬逼著兒子將劉蘭芝休回了娘家,終於釀成一對恩愛夫妻,相約雙雙自盡的人間悲劇。自古婆媳關係難和諧,東漢社會家庭 風氣亦如此。

伍、夫妻關係

漢代有「夫為妻綱」這種男尊女卑的傾向,東漢這種傾向更為明顯。「男外女內」,主要指「女治內,男主外」。「男主外」意為男子在外建功立業或從事生產,而「女治內」,則女人須操持家務,包括侍奉舅姑、丈夫,養育子女,勤於女紅等。

孔雀東南飛詩云「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媳婦在家受盡委屈,丈夫卻常外,無法時常伴新婦,故「相見常日稀」,新婦在家侍奉公姥戰戰兢兢兢外,還得「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可見東漢夫妻關係是「夫為妻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治內。」以夫婦比為君臣,從稱謂中得之。

陸、親屬稱謂

東漢時親屬之間的稱呼在詩中可看出:妻稱夫為「君」,古代君稱臣為「卿」,古人以夫婦比君臣,故夫稱妻為「子」或「卿」。傅毅古詩:「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孔雀東南飛詩中有「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誓不相隔卿」,「卿當日勝貴」「我不自驅卿」「卿但暫還家」……

妻對夫自稱為「君婦」「賤妾」或「妾」,而夫對妻則自稱「我」「吾」。詩云:「賤妾留空房」「妾不堪驅使」「君爾妾亦然」。「我不自驅卿……吾今且報府……慎勿違我語!」「吾今且赴府」「吾獨向黃泉」……

詩中劉蘭芝稱其夫之母為「大人」「公姥」,詩人「公婆」連語,蘭芝無舅,是慣稱之故。「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尊。」「勤心養公姥」。稱自己的母親為「阿母」,如「阿母大拊掌」「阿母大悲摧」「阿母為汝求」……。而兒女對自己父母自稱為「兒」,「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蘭芝稱仲卿之妹為「小姑」,「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

作詩人稱焦仲卿為「府吏」,稱焦仲卿之妻為「新婦」,故詩云:「府吏在馬前,新婦車在後。」「府吏聞此變……新婦識馬聲」「府吏謂新婦」……而陌上桑:「十五府小吏」,後漢書列女傳:「夫郁之不改,新婦之過也。」

柒、育教禮俗

詩中有云:「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小孩自小須訓練其家事、禮儀、才藝,可見東漢時,一般家庭對孩子的做事能力,生活禮儀,才藝薰陶等,是有計劃的,重視育教禮俗,非一味任其成長或溺愛,為了將來能適應新生活,家長可算是用心良苦啊!所以生女兒,從小開始教她織布、裁衣、知禮儀、彈箜篌……等,所以東漢時民間家庭重視「育教禮俗」。

捌、婦女衣飾

(一)衣服--

漢代婦女的衣服,普通是上著襦,下著裾,上下相連,腰間繫帶子。史記匈奴傳云:「服繡袷綺衣」東觀漢記:「梁鴻妻孟氏女,布襦褲裙。」漢代劉熙釋名釋衣服:「腰襦,形如襦,其腰上翹,上齊腰也。」在孔雀東南飛詩中「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繡腰襦」是有織繡的腰襦。「繡裌裙」的「裌」同「袷」,指衣裳施裏,有綢緞綑邊,也有裏的裙子。漢婦女的上衣「襦」,「腰襦」是襦的一種。與孔雀東南飛約同時的作品,羽林郎中的胡姬:「遺我青銅鏡,結我合歡襦。」「長裾連理帶,廣袖合 歡襦。「陌上桑中的羅敷:「 緗綺為下裾,紫綺為上襦。」

婦女一向注重衣飾的變化,西漢婦女衣袖較窄,東漢則變得寬大。漢代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如馬皇后常著大練(大帛)裙;梁鴻妻、鮑宣妻平日都著疏布衣裳。西京雜記中載:「趙飛燕為皇后,其娣遣織成上襦,織成下裳。」後漢繁欽定情詩亦載:「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凱風吹我裳……褰裳躡茂草。「等等,都說明漢時婦人以衣裙為日裳之服。

清沉德潛古詩源:「上長襦,下著裙,裙因膝以上為襦所遮掩,故形成上長下短的樣式。」這是秦漢女子通行服式。直到漢獻帝建安時,女子好為長裙,而上衣甚短,而下曳長裙的新風氣。顯貴多用高級絲織品做襦褲,一般平民則多用布帛為之。從張未元漢朝服裝圖樣資料中所收集漢代婦女的服飾來看,便明白漢婦女的一般裝束。今附漢仕女衣裝圖如下(圖一):

而波士頓藏支那畫帖,洛陽西八清里出土,原定為後漢或六朝初期。形象中服飾看來為上衣下裳制。從其髮式上看,它不同於西漢,所以說是在東漢晚期是可信的,今附圖如下(圖二、圖三):

圖二圖三
圖一圖二圖三

(二)鞋子___

絲履,是東漢婦女的鞋子,用絲布製作的。張未元漢朝服裝圖樣資料云:「履,即古代的鞋。用皮革製作的叫『革履』,用絲製作的叫『絲履』,履上有帶,穿履時,把履帶拉緊,使履口收縮,固在足上。」孔雀東南飛詩中:「足下躡絲履」「攬裙脫絲履」可為證,今附圖如下(圖四):

漢履及絲線鞋,如下圖(圖五):

馬王堆出土漢絲鞋,如下圖(圖六):

漢官春色載:「足踐遠遊之繡履,履高底,長約七八寸,其式與男子無異。在出土實物中亦能見之。惟遠遊之履之各見于魏時,今附女圖於其下(圖七、圖八),圖選自世界美術全集,漢,女子立像。

圖四圖五圖六圖七圖八
圖四圖五圖六圖七圖八

(三)髮飾___

孔雀東南飛詩中「頭上玳瑁光」羽林郎:「頭上藍田玉」陌上桑:「頭上倭墮髻」,頭上有玉飾,是漢代婦女的髮。而「倭墮髻」,是東漢順帝時,京都一帶最流行的髮型,此乃梁冀妻所創的髮型。梁冀妻為時裝專家,好穿狐尾衣,京都婦女多效此裝束,稱之為為「梁氏新裝」。當時婦女的髮型,由和帝時的兩鬟高髻,演變到順帝時側在一邊的墮馬髻,變成倭墮髻了,張未元漢朝服裝圖樣資料所作的「梁氏新裝」圖樣可共參考,如下圖:(圖九)

山西孝義張家莊漢墓出土女俑,可看出髻之髮型,如下圖:(圖十)

以下圖形(圖十一),觀其髻有傾側在一邊之形態。可能為「墮馬髻」之類的髻式:

圖九圖十圖十一
圖九圖十圖十一

(四)耳飾:

孔雀東南飛詩中「耳著明月璫」,陌上桑又云「耳中明月珠。」山海經日:「青要之山 武羅司之穿耳以鐻。」可知在山海經中只有神才穿耳。莊子曰:「為天子之諸御不穿耳。」陸允傳:「華覈稱允內無粉黛冬珠之妾。」,而周未猶以穿耳為恥,漢未乃以穿耳為美耳。東周時,天子妃嬪不穿耳,東漢時代,婦女以穿耳帶耳為美,所以帶耳環的習尚,是東漢婦女普遍的裝飾。我國婦女以帶耳環為美,始於東漢。

(五)化妝術___

孔雀東南飛詩中:「新婦起嚴妝……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可見東漢時代的婦女非常講究化妝術。寫十指纖細及小口纓紅之貌,可知手部及唇部的化妝,也是相當講究的,這也是當時審美標準的寫照。化妝時所用的奩器有:銅鏡、象牙、梳篦、環首刀、妍、鑷……在長沙出土的古物中均見實物。

玖、常用器物

(一)箜篌-

箜篌是樂器名,在半弓形的木製框上繫弦,用木撥之。箜篌是東漢民間常用的一種樂器,詩云:「十五彈箜篌」。

(二)複斗帳-

複斗帳是指四角上掛有香囊的紅羅小帳子,這是漢人的小帳子。詩云:「紅羅複斗帳」。

(三)香囊-

香囊古人叫幃。玉逸注:「幃,盛香之囊。」漢人有「幃帳」,就是垂掛香囊的帳子。詩云:「四角垂香囊」。

(四)青雀舫或白鵠舫-

「青雀白鵠舫」就是畫有青雀、白鵠於船首的畫船。在江蘇一帶在船頭畫鳥形,「青雀舫」或「白鵠舫」。

(五)四角龍子幡-

詩中:「四角龍子幡」,指船上所插的旗。

(六)青廬-

詩中「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青廬」是平常人家家中有喜事時所搭的青布幔,使天井空地上,也可充作招待賓客的場所。依據世說新語的記載,曹操和袁紹少時,也正是東末年,民間己有「青廬」的名物。

拾、民俗點滴

(一)七夕-

七夕始於漢代,七月七日專為婦女的節日。漢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 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已有漢人筆記小說為證。而在孔雀東南飛詩中:「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此是蘭芝興小姑辭別,說往日每要逢節在一起嬉戲的事,今後當不會忘記。

(二)夫婦合葬

西漢武帝時,中山靜王劉勝(武帝之弟) 金縷衣,其妻 銀縷衣,夫婦合葬於河北滿城。而東漢亦有夫婦合葬之俗。「兩家求合葬華山旁。」

(三)細步為美

東漢時女子以細步為美,詩可為證:「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此時也有折腰步、齲齒笑……等俗。

結論

文學表現人生,而民間文學更能表現民間的生活。孔雀東南飛是首敘事詩,作於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從詩中可以發現很多當時人民的風習禮俗。研究孔雀東南飛除了欣賞其文藝之美外,又可了解當時人的現實生活、家庭制度、社會風氣……。所以從民俗學的觀點來看,它就是東漢的民俗風物篇。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由孔雀东南飞看東漢的風習禮俗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