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的两边都有抽屉,里边放着各类书籍,其中多半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资料,主要是便于查阅,另外的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却是我平时的喜好。其中左手一侧只有一个抽屉,搁放着我时常要翻阅的两本书,一本是《鲁迅散文全编》,另一本则是《郁达夫文集》。

以往的我,对鲁迅那些罗嗦文章的厌恶,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我买下《鲁迅散文全编》,本想是要通过这本书,改变对这位中国文坛伟人的看法,不料终究是一场徒劳,不但是无果而返,更似乎还加重了我的厌恶情绪。

早在学生时代,就埋下了对鲁迅的怨恨。但凡是出现在课本中的他的文章,不仅冗长繁杂,且还是篇篇需要背诵。而老师课堂上关于文章的讲解更是多如牛毛,似乎处处是要点,处处是关键。看似普普通通的文字,却冠以种种名目,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笔法、内部含义等等等等,讲解得头头是道,这里也好,那里也好,却好的让人莫名其妙。更可气的是,鲁迅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自创词,老师分析了这些词语的种种好处,但却在最末警告我们千万不能用这些词语,因为许多词语在语法结构上是错误的,我们的运用是不合理的,而他的运用却成了精妙的,这是何等道理?我知道这是名人效应的最好诠释。最后是到了考试,试卷上次次出现相关的问题,强迫我写那些我从来都不以为好的说法,实在是头疼的厉害。我总以为是他的名头太大了缘故,所以关于他文章质量的优与差,其实界线已经不存在了,我也以为那是有人在搞个人崇拜,尤其是那些对他的文章进行潜心研究的人,我不得不怀疑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和判断,以及对一些所谓写的好写的妙的地方的解析,是否受到了一些个人崇拜因素的影响,才会将他的文章吹嘘得天花乱坠。这里头的错,是不该算到他老人家头上的,而且他的文章确实给当时的社会以一种无比巨大的推动力,他以他的怒骂和讽刺,无情的刺向社会的痛处,让其暴露出种种丑态,逼迫其前进。

但我的偏执让我从不曾对他产生什么好感,即使是偶尔读到了一些他的佳作,也不以为然。而这本《鲁迅散文全编》我也终究没能耐下性子去读完,中途我已经坚持了许多次,告戒自己一定要读完,但到后来是失去了读它的全部信心和力量,不得不放手。这本《鲁迅散文全集》不仅仅收录了他的散文,还收录了他赖以成名的杂文,但也许我只能说,不是鲁迅写的不好,而是我不了解当初的社会背景,以及各种事件发生的过程,因此读来是毫无滋味和感想的。对于一个不了解当初的社会动态的人而言,他的文章是乱无头绪,不知所云何事。那么换个角度而言,他的文章只能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在那个年代里他的文章还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可以如人所言,用来唤醒麻木国民的心志,那么过了那个年代,就谈不上多少价值了。在我看来,他的散文不存在美学上的价值,如果有价值,也只是政治上的价值,然而政治价值却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贬值。但历来高质量的散文,在美学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甚至可以流芳百世,历经千年读来仍旧动人心弦,无论如何,是总不至于像他的文章那样,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恐怕我这一生都不可能再去读他的散文了,毕竟这已经是21世纪了。

而郁达夫,提起他来,我的感觉就要好多了。早年对他的认识同样是来自课本上的范文,《故都的秋》写得真是再美也不过的了,不仅写出了北国秋天的意境,那种悠远,那种清闲,那种细腻都恰到好处,而文中溶入的故土浓情更是深厚久远,读后浮想连连,又感慨万千。我便是为了这一篇文章,才花了二十多元钱买下整一本《郁达夫文集》。

他的散文笔调十分轻松,读来很实在,如同在和读者聊天,闲下来说说家常琐事一样的惬意。干脆利落,悠闲自在,清淡怡神,这样的味道很合适我的口味。我就喜欢看一些写写生活状况的文字,我以为立足于生活,才能写出真正美好的文章来,否则写的东西多半是虚的,空的,高谈阔论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实际状况,读来也就感觉虚假的很。

我一直以为达夫是写散文的,却不料他写的最多最好的是他的短篇小说。那些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伤情、忧郁、颓废、无奈、苍凉,不知怎的,总会不由自主的袭上心头,并牢牢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其因文中那份意境而变得不再欢愉。他的文字在美学上就可以体现出比较大的价值来,这种价值可以穿透了时空,在当今的这个年代里仍然可以找到共鸣的群体,并感染他们。象《过去》这篇小说,文中的弥漫着的那份哀伤,就让我边读边抹眼泪。

我对他们的生平并不了解,所以写的只是一些对他们文章的看法,对他们本人,我也没什么看法。而我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原因,就是不少朋友说我的文字,在许多地方都和这两人的文字有着一些莫名的相似处,说我大约受他们两人的影响太深的缘故。我对此并不清楚,或许有一些的吧,只是我一直感觉不到。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鲁迅、郁达夫与我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