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雅趣介绍
闲暇之余,捧一本唐诗宋词醉心阅读,心浸润在诗的酒香里,时常被古人的才情激荡着,也为他们的性情所感染。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喜欢“打腹稿”。据说他写诗著文有个习惯,就是在构思之前先要磨好许多墨,然后就尽兴地喝酒,接着就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写好后一个字都不用改。
《唐摭言》记载,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的滕王阁竣工,准备在重阳这天宴席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年少,不谙世事,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看了却很不高兴,拂衣而去。他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天才!真是天才!”
一次盛会,成就了一篇美文;一次盛宴,成就了一段佳话。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大诗人李白喜欢饮酒作诗。他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李白一生写诗千余,其中“说到饮酒上来的有170首”。酒激发了李白的豪情,也为他创作产生灵感,他常常借酒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激烈壮怀,发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抑不住的万千悲慨。“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用酒抒发自己的旷放豪情,表明对不合理的社会人生的藐视。“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借酒向青天发问、对明月相邀,在对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胧中显露自己飘逸浪漫、孤高出尘的形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借酒展示自己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描述自己恣意行乐的放诞生活。“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借酒抛却尘世的一切琐屑和得失,忘情于山水,寄心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他一生嗜酒如命。无酒不诗,无诗不酒。诗与酒同李白结下不解之缘。酒成就了李白,也辉煌了唐诗。所以被人们称为“酒仙”,如果没有酒,就没有中国文学史上的李太白。
诗人卢延让写诗时,习惯一边思索,一边捻胡须。天长日久,以致把胡须也捻掉了不少。故有“苦吟”诗人之称。“捻须”成为古代文人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习惯性动作。诗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道出了写诗为文的艰苦。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晓畅明白。据说他每写一诗,都要读给老妪听,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老人听了后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唐代诗人贾岛有骑驴“推敲”的习惯。有一次,他进京赶考,骑在驴上琢磨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撞上了主考官韩愈,才帮他解了围。后人便把“苦吟”“推敲”作为炼字炼句的象征。
“鬼才”李贺写诗有个“锦囊”。他常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身上背着个破袋,到郊野外去闲逛,一边观赏山水景色,一边搜录诗句,想到了好诗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觉得可以成诗了,便赶回家中,把散句拿出来,加以整理,写成一首。李贺的诗想象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因此人们称他为“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个“诗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囊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南宋诗人陆游也有这样的习惯,无论在仕途的奔波中,还是平日闲思时,只要有得便成断稿,置于诗囊。有诗为证:“作诗老恨无奇思,时取囊中断稿看。”(《初寒》)
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的习惯。他曾经在文章里写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他还认为,要写好文章,还必须做到“三多”,就是“读多,写多,商量多。”
一次,欧阳修与谢绛、尹洙为一座新建的驿馆写一篇文章。谢绛的文章最长,其次是欧阳修,尹洙的写得最短,只有300多字。事后,欧阳修便提着酒到尹殊家请教。经尹洙的启发,欧阳修重写一篇,比尹洙的少了20个字。尹洙读了,十分惊叹地说:“欧阳修真是一日千里啊!”
司马光爱睡圆木枕头。据说他读书和写作,为了争取时间,要家人锯一圆木给他当枕头。因圆木是圆形的,睡觉时略一翻身,圆木就会滚动,很容易被惊醒,这样便可起身挑灯夜读或写诗著文。终其一生,司马光都以圆木为枕,称其为“警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写作如此严肃认真,不畏艰辛,那么我们今人更应该向古人学习,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写诗雅趣介绍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古人写诗雅趣介绍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