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30分)
雅舍思雅
唐韧
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
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在安定繁荣后出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绝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光彩照人,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
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 ,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选自《文 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在重庆郊区避乱时的居所,当年已是破旧不堪,后来人去楼空,逐渐荒废。
B.的主旨是,怀念梁实秋先生甘于清贫、积极乐观的品格,希望人们即使生活困苦,也要有肃挺之雅。
C.谢冕先生感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是感叹当今的综合国力,相对而言,不如盛唐强大。
D.文章结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绵里藏针,含蓄地批评了看门人精神世界不雅,强化了主题,耐人寻味。
E.语言凝重隽永,行文丝丝入扣,收放有度,各种材料巧于编排,共同演绎着作者深远的忧思。
解析:B.的主旨是:批评当代中国奢靡之风盛行,弱化了民族精气神,盼望重振中华民族固有的大雅之风。C.谢冕是感叹当代诗歌没有了大雅。
答案:BC
2.请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8分)
(1)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从句子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其次选择深层理解的角度和方法:①抓主干的同时,注意修饰、限制成分;②抓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③运用修辞手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结合段意理解句子;⑤抓住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
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雅舍的不同特点:当年的雅舍朴拙却雅致有个性,并不怎么显眼,已然被人淡忘;现在的雅舍有过多的人为修饰, 招徕游客。前后对比,寄寓褒贬。
(2)奢靡之风弱化了民族精神,但雅舍还在影响着后人,有怀着敬意的游客到来,让人高兴,给人以希望。
3.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说明。(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比较简单,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五段分析唐代大雅的特点,可以说是大气磅礴;而第六段则分析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要点。其他对比内容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分析得出。
答案:对比。①唐代的大国气象与当今某些小家子气的摆谱对比;②战乱贫乏期的雅与安定繁荣时期的俗对比;③当年人们精神上的内在的雅与当今物质上的表面的雅 对比;④三对来访的游客与雅舍看守对比;⑤当年的雅舍与现在成为纪念馆的雅舍对比 。
4.题为雅舍思雅,所思之雅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首先要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文章的第四段到第六段。第四段主要介绍雅舍之雅和梁实秋之雅;第五段则 分析了诗歌的大雅所应具备的条件及特点;第六段则着重谈了民族精神之雅。将这些信息加以提炼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雅舍之雅:有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有个性,很可爱。②梁实秋之雅:虽然背井离乡,住在烂房子里,但关心社会人生,悠然自得,具有民族气节,实属大雅。③诗歌之雅:诗歌的大雅应该出现安定繁荣之后,但要有磅礴的气势,要有大国气象。④民族精神之雅:具有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30分)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 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浑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 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身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5.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采用了 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解析:B.使用的是对比手法。E.前面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后面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 心灵。
答案:BE
6.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 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7.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人是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的一个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他开朗风趣,勤劳淳朴,有着高贵的人格,处处为他人着想。
8.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但却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唤,于是选择了木鱼,以便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呼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透过现实生活,作者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16年高一语文寒假散文阅读作业题及答案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