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一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设计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