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2、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 文言知识的积累。

2、 烛之武劝说之词魅力探讨,分析、把握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假设一个情形,如果日本想攻打朝鲜,但是又缺乏正当的理由,于是它就把美国拉着,现在国难当头,朝鲜需要派一个人去劝美国退兵,这个人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说?

(设计说明:因为课文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年代比较远,学生可能没有多大感觉,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就地取材,把学生安排在这样一个假设的情景里,希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自主预习,小组讨论

教师按照小组数把标题、文章翻译等任务分配到小组,并要求小组讨论,特别是重点文言知识必须在翻译的时候明确出来,如果本组有疑问,可以指出来,由其他组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在进行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之前,我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把文言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了一下,因为根据我的调查,初中语文很少说这些,考试也不要求,但是高中的学习却需要这些。而本课预习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就是想检查他们之前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三、预习检查,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重点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 (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 (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3.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不能忽略文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面对近处的考试还是面对远方的长远的古文阅读,而且这些死的知识,最后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直至掌握,教师最后还是不要代劳,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尽量充分相信他们,假以时日,我相信大部分学生肯定是可以做到独立阅读的。)

四、问题引导,感受人物

1、烛之武是主动去退秦师吗?你有什么根据?

讨论明确:不是主动去的。“……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让秦君退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与教师通过探究讨论得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总结:三个假设句,三个疑问句,八个“君“。烛之武的劝说之词非常有条理性和层次感,既能动之以情,也能晓之以理。

3、“秦师退”与“退秦师”以及“晋君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呢?

“利”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了很多,这个也想给学生,那个似乎也不能遗漏,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是一篇课文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最后取舍,选择了这三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我读到了一个 的烛之武?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那么多的铺垫,学生没有想说的和想写的,应该是不可能的。)

备教记录:

这一课,我足足准备了有一个礼拜的时间。这是我第二次教高一,几年的摸爬滚打,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让我越来越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我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在这一课里!怎么才能让学生学这些东西?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直接对着教学参考书或者优化设计了,照本宣科,一言堂,我说他听,然后写作业。可能学生学到不少,也可能学不到什么!我就在想,我这一课应该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呢?

从我读到的语文教学理论书籍里,备课的起点必须是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我们不是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的备课设计就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有效果。因此,我在进行文言学习之前,先把文言知识让学生了解,主要是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断句与翻译原则。我知道他们初中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但是高中语文学习肯定需要这些知识,初高中衔接问题很重要。这些大约进行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然后就开始进行高中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

作为经典文本,很多版本都有选择。它为什么被我们的编者选择?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有陈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有郭跃辉老师的《的细节探讨》,有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上课》,有刘晓武老师的《美丽语文》,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然后我又走进课文本身,哪些知识学生可以理解?这些知识学生真的需要吗?哪些知识需要他们自己消化?哪些知识需要我的引导、解释?我应该怎么引导?我需要设计哪些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设计?……一时间,我的头都大了,我需要多少时间才可能完成任务?但是,有问题必须面对,于是我冷静下来,结合所看文章,加上自己的理解,开始备课。一稿,两稿,直到三稿我才确定下来,而且还觉得很多地方不如我意。但是上课在即,没有时间给我去推敲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收获应该还是有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烛之武退秦师高一教案发布于2020-11-18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