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大家的语文知识,下面梳理了高一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露风/公开露面 裨将/大有裨益 要塞/ 敷衍塞责
B.落枕/落落大方 巷道/街头巷尾 数落/数典忘祖
C.提挈/锲而不舍 佚名/卷帙浩繁 信笺/明修栈道
D.绮丽/倚马可待 诧异/叱咤风云 泥淖/风姿绰约
解析:选D 。A项分别读lòu,pí/bì,sài/sè;B项分别读lào/luò,hànɡ/xiànɡ,shǔ;C项分别读qiè,yì/zhì,jiān/zhàn; D项分别读qǐ/yǐ,chà/zhà,nào/chuò。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一望无际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多如牛毛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妇孺皆知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A.一望无际 B.多如牛毛
C.绝无仅有 D.妇孺皆知
解析:选C。A项原为“空荡荡”,讲荷塘的空。B项原为“太多太多”,更符合感情色彩。D项原为“脍炙人口”,上文讲知道,这里讲喜爱。注意语义、语境和感情色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中国申报了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福建宁德地质公园均得到认可,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至此,中国已有24处地质公园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B.最近5年来,随着市民收入增加,银行开通的理财渠道也多起来,除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外,股票、基金以及各种形式的理财方式越来越吸引市民。
C.这几年,中国高铁快速发展,新建高铁陆续投入运营,新装备、新设备上得很多,对确保运输安全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D.雕塑《时空跨越》勾勒出战国时期古中山国人与现代人手拉手,踏着皎洁的月光,遨游太空,表达出石家庄人承载历史、放眼未来的精神。
解析:选C。A项句式杂糅,把“了”改为“的”。B项不合逻辑,分类不当。“股票、基金”和“各种形式的理财方式”之间不是并列关系。D项成份残缺,“勾勒”缺少宾语。
4.(2011年高考浙江卷)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 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解析:选C。此题只要抓住一个“平面”,在紧要关头,文白相济这些词语就能准确做出答案。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 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 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 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 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②。”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贾:同“价”,价格。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B.粥羔豚者弗饰贾 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周:环绕
D.送冉求,因诫曰 诫:勉励
解析:选D。D项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我之为先并矣 ②终为诸侯笑
B.①乐其以贵下人 ②以群婢故也夫
C.①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②以吾获罪于孔子
D.①昔吾先君用之不终 ②吾党之小子狂简
解析:选A。A项的两个“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B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C项的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无实义。D项的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的”。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3分)( )
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 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B。②孔子政绩的威力,④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⑥子赣对孔子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解析:选C。C项错误,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后 数 日 桓 子 卒 康 子 代 立 已 葬 欲 召 仲 尼 公 之 鱼 曰 昔 吾 先 君 用 之 不 终 终 为 诸 侯 笑 今 又 用 之 不 能 终 是 再 为 诸 侯 笑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2)①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②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就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 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美女、好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美女、好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的美女、好马的缘故怪罪我啊!”
五年后(前491年),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他说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牧牛图①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现实战乱的厌恶之情。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中原大地到处都是不停的战争,宋俊良的牛车来来往往就像是永不停歇的流水。什么时候才能像华桑所画,到处一片安宁和平的景象,身披短蓑轻吹长笛静看这满山遍野的秋色呢?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答案:(1)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熟悉于朦胧 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像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像。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了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在王寺村西南约二里有余。虽已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 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正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记载中的“阿城”。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被现代村庄所覆盖。为了了解台基底部结构,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或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
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弘建筑组群,具有成败攸关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学家们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这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就已实属不易。
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李毓芳认为下结论尚早,“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
(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12.从原文看,下列对“阿房宫”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在《汉书》中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像。
B.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现代村庄已经覆盖了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
C.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已实属不易。
D.熟悉于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E.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从而证明了阿房宫的存在。
解析:选CE。C项发现的是“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E项“从而证明了阿房宫的存在”错。
1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水经注河水》中的“池水”,也就是西周已有的“彪池”。而位于沣镐村西的彪池虽已历经沧桑现在仍能看清低洼的地势,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现被认为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西面。
B.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像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这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C.李毓芳分析判定,当地群众反映的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这一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D.虽然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弘建筑组群,成为关键。
解析:选B。B项“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错。
14.为什么说“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或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②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③阿房宫前殿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15.李毓芳提出:“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你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的?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证明,阿房宫有可能不存在。②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像不能作为阿房宫真实存在的依据。③人们更关心阿房宫前殿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弘建筑组群,成为关键。④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孙凤山
秋风不好惹。稍一撩拨,就能卷起乡愁,横飞萧杀,抑或连接秋收的景象。此刻,秋风吹拂的不仅是我的思绪,更是那满架的扁豆和扁豆花里的故乡。
农人总是闲不得房前屋后的空地,一点一滴的栽种技艺世代传承。我是种过扁豆的,就在门口的矮墙边。它从三出复叶长起,侧生斜菱状小叶,后来缠绕着往上攀援,直至总状花序腋生,终修成正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一年年吃它的鲜嫩,一回回尝它的甘甜,才知道它所含的蛋白质多于白菜、番茄、柿子椒、黄瓜等,称得上是蔬菜中的“肉类”。扁豆不仅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而且还能入药,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等。难怪清诗人黄树谷这样《咏扁豆羹》:“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连朝憧仆善,采摘报盈筐。”
穿过秋风的,是扁豆一种未经雕琢的新鲜;秋风打结的,是扁豆一生的清新和淡雅。“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郑板桥流落时的这副对联,居然把失意抛弃得无影无踪,把农家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秋风吹来,扁豆花开,姹紫嫣红,匍匐一片。尽管如此,人们不会感到妖娆艳丽,即便是那粉红色,也仿佛是沉浸在悠远岁月里的那种积淀的美丽,掩盖不住些许的惆怅。扁豆不求空旷沃野,好像永远跟房前屋后和矮墙篱笆结了缘。扁豆一生追求攀援向上,哪怕是一架朽木,它也拾级而上,勇攀高峰,探望一片片的云蒸霞蔚,把生命定格在探求的空间里。扁豆眷念家园,更青睐故人。房前屋后的扁豆象征着家园的温馨,恪守着季节的轮回,于是便生了怀念,长了乡愁。心灵的自由放逐久了,难免要寻觅归宿。扁豆之于我,恰如风筝的引线,牵动我的乡愁,总能给生活平添几多温暖。
清朝学者查学礼这样写过扁豆:“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后人有的从中读出凄凉、有的读出寥落、有的读出欢喜,我却读出它的功用:一架扁豆,不畏贫瘠,甘于寂寞,饱人口福,泽被人间。当然,扁豆也有个性,人们食用不当它也会让人中毒。这与它含有的两素——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有关,只有加热到1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两素才能被瓦解。这倒恰如人生一场,理应壮志酬怀,有益于人民和社会,倘若没有把握正确走向,便会误入歧途,甚至毁于一旦。因此,记取秋风和秋风吹拂的扁豆花,时时呼唤美好,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庭下秋风草欲平,年饥种豆绿成萌,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尽管扁豆在甘甜中夹杂着些 许苦涩,在温暖中捎带着些许萧杀,但那份远离喧嚣浮躁的鲜活、远离功名利禄的清新却是掩盖不住的,一如花开向外的美。
“民以食为天,食以绿为优。”扁豆是蔬菜中的佼佼者。尝起扁豆,我就尝起随秋风一路的日子;想起扁豆花,我就想起一架秋风的往事。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 有勇敢地往前走。
16.作为的主体部分的中间三段,各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段:主要写扁豆的生长、形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第三段:写扁豆的美丽、一生追求攀援向上的精神和眷恋家园、象征家园温馨和乡愁的情怀。第四段:总括扁豆的功用和个性。
17.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文学内涵更加深厚,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
②提起下文所要写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8.文章的结尾说“一架扁豆不复存在了,我们只有勇敢地往前走”,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试作探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说明作者不只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而是像扁豆一样勇往直前,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信心和憧憬,并且永不停步,一路不停追求的勇气。②这一句话也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忧伤之情,里面有对往事的留恋,也有对家乡的思念,但是我们还是得往前看,也许一旦跨过往事,人生就会轻松很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孔尚任
只因为有了一个孔子,二十多个世纪里,弹丸之地的曲阜,竟能持续地成为偌大中国的精神“圣地”。按说,作为孔子的正宗后裔的孔尚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是,不知怎么地,这个正宗的儒生却也喜欢山水,而且有时还喜欢得有点痴迷。与曲阜对峙着的石门山,就是他最为痴迷的去处。
我曾想,在他应童子试入学成为童生、大张旗鼓地读经的青少年时代,肯定游过石门山,并从中触到了学问中没有的愉悦,一种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被大自然 根植于人性中的愉悦。
但是,毕竟山的近旁就是热得发烫的曲阜城,就是可以接近皇帝的名利场。对于中国的儒生士子们,它或许比清冷的石门山有着更加摄魂的力。1684年,孔尚任“仰天大笑”出石门,由曲阜而京城,混得了个国子监博士的头衔。
但石门山,终究成了孔尚任最后的归宿。也许他到底也没有弄明白皇帝为什么要冷落自己。毫无疑问,敏锐的康熙感到了孔尚任身上那股“皇恩”无法控制的生命的愉悦,一种虎啸深山、鹰击长空、鱼游湖海的愉悦。
要成就功名,就得作媚态,做鹦鹉,痛苦是难免的了;要保持生命自然无拘的状态和人格的独立,就绝难成就功名,苦恼也是难免的了。中国的士子就处在这种要么降志要么辱身或者降志又要辱身的境地。而当心被痛苦与苦恼交相折磨的时候,心便像河流一样汩汩流动了,流动着自己的思考,滚动着自己的情感,流动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渴望,流动着人性的回归,也流动着反叛与抗争。在这汩汩地流动中,痛苦着的心灵就满溢着生命的愉悦了。谁能说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心里只剩痛苦而不是流动着巨大的生命的愉悦呢?
穿过历史,我趟过京城与石门之间的那条孔尚任新鲜如昨的心河。
能和石门心性相契,那是一定有着和名利场的京都、甚至和传统儒学名教相反的品性的。其父孔贞璠,明朝举人,曾经抗清,博学多才,崇尚气节,进入清朝以养亲不仕。他能不在儿子身上留下痕迹吗?而和不仕于大清王朝的明朝遗士的接交,更可以看出孔尚任独立拔俗的品格。当掌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清帝,威逼利诱都不能使这些遗士与大清为伍的时候,一个文弱的书生却成了他们的好朋友,他认同了“向人难折病时腰”的气节,而淡忘了浩荡的皇恩。
真正使压抑、郁积的心性得以舒展的,还是沉浸于《桃花扇》的创作中。非扭曲性灵不能混迹于官场的痛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韩愈《与崔群书》)的苦恼,都化作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痛苦在笔端化作瀑布,化作醇酒,浇自己的块垒,也浇天下人的块垒,幸福的快意便在心头漫溢了。1699年6月,“十五年拙宦”,碌碌无成的孔尚任,经过十余年的惨淡经营,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传世之作《桃花扇》。这部长篇历史剧从明朝的灭亡,烛照出一个腐朽的制度和一群腐 败的官僚,也塑造出一个忠于爱情,重于气节而又才貌双全、胜过须眉的秦淮名妓的光彩形象,加之少有的悲剧结尾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使其立刻轰动朝野,市井街谈巷议,百官争相传抄,演出“岁无虚日”。
这不能不引起对知识分子深存戒备之心的封建统治者的警觉。数月之后,孔尚任便被莫名其妙地永远罢官了。
皇帝与山水,都与中国知识者结下了难解之缘,并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造成了他们双重的性格和矛盾的人生。所幸的是中国知识者与山水的缘分要原始得多深刻得多,不管皇帝的影响再漫长,再暴烈,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山水在中国知识者灵魂深处引起的共鸣,只要不能将他们全部杀尽,就无法使他们全部变成俯首贴耳的奴仆。因为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他诞生那天起,就带着大自然的胎记,自在,尊严,思索,创造,平等。而知识者,又是人类文明的先锋和人类中最敏感者。
曾经印遍孔尚任足迹的石门山,而今在它的最高处雕刻着一个巨大的“归”字,向着游人迎面而来,犹如一声深情而悠长的呼唤。
19.“穿过历史,我趟过京城与石门之间的那条孔尚任新鲜如昨的心河。”请赏析这句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本句的意思是说,以京城为代表的名利场和以石门山为代表的性灵之地之间,孔尚任的选择是有其历史原因的。②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此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去探寻孔尚任的精神内核。③艺术上,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了孔尚任这种内在的愉悦有其历史原因。
20.请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孔尚任受冷遇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受父亲崇尚气节的影响;②认同了明遗老的气节而淡忘了浩荡的皇恩;③创作《桃花扇》引起了统治者的警觉;④孔尚任身上有股“皇恩”无法控制的生命的愉悦。
21.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石门山”,这是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关联作用。“石门山”与孔的生活密切相关,他生于斯并归于斯。②线索作用。这是全文的线索,通过“石门山”把材料组织在一起。③对比作用。“石门山”的愉悦自由与官场的黑暗形成对比,从而提示孔最终归隐的原因。④象征意味。“石门山”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洁净之地,是人性自由的象征。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2011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 ①其:反 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儒墨两家在当时虽属不同流派,在观点上有许多相异之处,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类似的主张,那就是“爱”的思想。虽然它们之间有着些许的不同 ,但是,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可见,无论什么派别,什么时代,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当今社会,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主张以人为本,其基础应当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同时,“爱”也是幸福之源,爱和被爱同样是幸福的,没有爱的人将与幸福无缘。
23.根据下面文段中的意思,请分别对下面三个小问题所说的含义进行一句话阐释。(6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 默 德说的。这句名言的含义相信你一定很清楚。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它所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
①举陶行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块面包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穆罕 默 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心灵和精神追求有重大的教育意义。②一定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③人需要一种精神寄托。
六、本大题共1小题,60分。
24.以“生活需要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一必修四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