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诵读课文,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
3,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以前所学的序言作品有。
(二) 作者简介
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三)背景材料:
1、兰亭: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从绍兴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2、《兰亭集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四)整体感知:
王羲之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五)学生预习,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六)当堂检测:
1、抽查学生的朗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禊()癸丑()流觞()游目骋怀()
感慨系之()趣舍万殊()齐彭殇()放浪形骸()
会稽()曾不知()临文嗟悼()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会稽()兴奋()期望()
稽首()兴致()期年()
嗟悼()泥淖()桂棹()
二、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①每组一段。
②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③分类汇总知识要点。
④组内交流。
三、分类汇总知识要点:
(一)多义词辨析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4、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达到。
2、期(jī)年之后:周、满。
3、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
2、而致千里:达到。
3、一致天下之士:招制。
【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
1、列其坐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3、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驻扎地。
【觞】
1、引以为流觞曲水:名词,酒杯,酒器。
2、一觞一咏:动词,饮酒,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
今义:
【斯文】
古义:
今义:
【品类】
古义:
今义:
【俯仰】
古义:
今义:
(三)字词活用
【少】少长咸集
: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齐】齐彭殇为妄作
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四)特殊句式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悟言一室之内()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
④当其欣于所遇()
⑤映带左右()
⑥虽无管弦之盛()
四、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茂林修竹()
③列坐其次()
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信可乐也()
⑥或因寄所托()
⑦虽取舍万殊()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
⑨未尝不临文嗟悼()
⑩不能喻之于怀()
⑾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⑿其致一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及用法。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仰观宇宙之大()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④及其所之既倦()
⑤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⑦不能喻之于怀()
第三课时
(一)温故知新:背诵文章的第一段。
(二)合作探究:
1、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
“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2、怎样理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者借题发挥,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间的人生感怀。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这也是《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这并不是低沉的格调,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抗拒这人生的虚无,求得生命的无限。所以,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其中。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东坡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中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又说:“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我以为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3、怎样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胡说。
其次从第2自然段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四)当堂检测:背诵课文二、三段。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兰亭集序(鲁人版高一必修)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