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在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表达作用。
2. 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宽广胸怀和崇高人格。
二.相关知识点拨:
1.紧紧围绕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这一中心,采用“总提分述”的手法,逻辑严密(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
论述的特点: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浓烈的抒情性。
2.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使作者对马克思的追忆和评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3.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简言之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4.演讲稿:作为应用文体,由于所面对的是听众,所以演讲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观众一听了然。
(2)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用材料阐明观点。
(3)思路要清楚。分几个部分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有恰当的考虑和安排。
(4)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写作背景:
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讲话,既是悼词又是讲演辞。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
四.重、难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1—2)重大损失——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3—7)伟大功绩
(8—9)巨大影响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2.分析第三节“正像达尔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所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我们所理解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远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3.议论文应做到“三性”。
除了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之外,还应有浓烈的抒情性。
(1)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关键词句,并揣摩其深沉含义、感情色彩。(见书后练习)
(2)第七节用“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等词语来赞颂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表现,这几个词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深化和升华,“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顺序不可颠倒。
4.用形象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明白易懂。
(1)“繁芜丛杂”
(2)“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主题思想。
答:这篇悼词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热情赞颂了他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和千百万无产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的真挚感情。
马克思的一生,是崇高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对人类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恩格斯是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朋友,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种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氛围和有限的时间里,除了对逝者表示哀悼之情外,如何介绍马克思生前的活动,评价他的伟大贡献,鼓舞人们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恩格斯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深沉、悲痛而又不失自持,极力颂扬而又不加雕饰,说服力强,感人至深。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教版高一必修)发布于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