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生命 生命》。
所用班级:沁园路小学四一班。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崔春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渗透“四读学习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四读学习法”。
反思:
《生命 生命》是台湾残疾女作家杏林子的作品。位于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对生命的思考,书写对人生的感悟,在单元导读中明确向学生提出“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不向命运屈服、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高度热爱。杏林子的文章,强烈地展现出她想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人生观的信念。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知,对生命的珍贵,只有粗浅的认识,因此,我将主要目标界定为:“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我决定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 “四读学习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四读学习法”,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课堂实录与反思:
一、课前互动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进到教室,老师好惊叹啊!同学们知道老师惊叹什么吗?
2、生:不知道。
3、师:同学们人好多啊!
4、学生开始边笑边互相观看,好像第一次知道自己班里有这么多的人。
5、师:咱们班有多少人?
6、生:55个。
7、师:55个!每个人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那55个人是多少条鲜活的生命?
8、生:55个。
9、师:那大家会不会对自己说:“我活着,我高兴!”
10、学生们说。
11、师:老师刚才看见有的同学皱着眉、低低地说:“我活着,我高兴。”(老师模仿学生的样子)
12、生笑
13、那我们会不会有激情地说:“我活着,我高兴!”
14、学生充满激情地说。
15、师:我们还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呢?
16、生用不同语气说。
17、师:让我们也用不同的语气对你的同桌说:“看着你活着,我也很高兴!”
反思:
这个互动不是预设的,是我看见学生们一个一个走进教室,在大大的教室里看着还是那么一大片的真实感受(我所教的班有37个学生)。由这个感受,联想到本课要教的内容《生命生命》,我便临时改变预设——原本预设是用夸奖的语气暗示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变成了引导学生用不同语气说“我活着,我高兴”和“我看见你健康地活着,我也很高兴”,这种做法,我期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初步给学生一个观点——活着就好;二是给感情朗读打伏笔,让学生知道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三是活跃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一个气场。
把目之所及借来为我的课堂所用,而且借来之后又能紧扣课文主旨,我感觉这种做法还行。
二、品读语言,感悟生命
师:我们都知道,一条小昆虫可以蜕变成(停了一会儿)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而(又停了一会儿)一粒种子也可以长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那么,今天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9课《生命生命》。(师转身板书课题。写了一笔后,又转过来对学生说)让我们神圣地写下这四个字,生命生命。
学生跟着老师边写边读。
反思: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个开头与我预设的效果相去太远,表现在以下几点:1、用词单调,用了两个“色彩斑斓”;2、说话断续,不流畅,一句话中停顿了两次,好像给忘了词似的,板书课题反复了两次。这些问题清清楚楚地显示了,我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刚开始时思路不清晰。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语言积累有欠缺,二是与平时上课随意性太强有很大关系。古人说要“慎独”,意思是独自一人时,在品行上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今天看来,我也真应该学学古人的精神,在今后的每一节课上,都要做到“慎独”,克服随意性,同时还需要多进行词汇积累,培养流畅的口语表达力。
师:在上节课中,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这课中的三件小事,通过这三件小事,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哪三件小事呢?
生:第一件事是飞蛾求生,第二件事是幼苗不屈向上,第三件小事是心跳有规律。
师:为了保持一致,老师总结成了四个字,板书:飞蛾求生、幼苗生长、倾听心跳。
师:(对刚才发言的同学说),老师想说,从你响亮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反思: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对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一些评价性语言,比较满意,它们都较好地把我对学生的期望传递给了他们。如上面那句评价,先肯定了学生声音响亮,让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得到,给全班同学一个暗示,发言就应该这样;然后,又与课文内容联系,将学生时时置于“生命”这个大环境中,把“生命”这个主题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不仅是课文内容,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都是生命的体现。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然后谈一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生:学生默读,找,思考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的有多有少,无论多少都行,有多少说多少,谁来先说呢?
生:我想说第二段。
师:第二段是什么?
生:飞蛾求生。
师:你可以这样说:“我从飞蛾求生这件小事中体会到了……”
生:我在飞蛾求生这件小事中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那种欲望。
师;嗯,哪个词语感受到了呢?
生:挣扎
师:哦,大家找到了没有?什么叫挣扎?
学生一片茫然
师:可以用动作也行,也可以用语言描述。
教室里依然沉默。
师:好,你接着说,还有哪些词语?
反思:
这一段教学是我这节课中隐隐的痛。这痛有两点:一是教师的不能等待,二是等待太长。
在学生回答从第二段中体会到了什么时,教师这时的引导太多了。如果我能学会等待或者换一种方法,也许效果会更佳。而我却进行了过多的引导,甚至还教学生该怎么去说。表面看来,教师教给了学生怎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其实,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给他充足的时间,给他相当的鼓励,他完全有能力把心中所想的,慢慢地、一五一十地说清楚,前提是学生把问题听清楚了。
现在想来,这个过程可以这样改: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的有多有少,无论多少都行,有多少说多少,谁来先说呢?
生:我想说第二段。
师:行,往下说。
生:……
学会等待,静静地等待花开,需要的是老师的耐心,和对学生能力相当信任的爱心啊!
在全班学生对“挣扎”一词一片茫然时,我采取了转换话题的方法,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想等着一会儿再讲。当时看到学生不会这个问题时,我心里的想法是:一时口快,把这个问题问早了。其实在我的预设中,这个环节的交流,只要学生找到词语,谈出体会就行了。对这个词语真正的理解,还要在一会儿从内心深处感悟到“骚扰”、“捉住”、“鼓动”的含意后,那“挣扎”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在这段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也真地体会到了上面三个词语的含意,而我却把“挣扎”这个词语给忘了,以至于没有再给学生提起,“挣扎”就成了学生一直地等待,也成了我这节课永远的遗憾。
等待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师的随心所欲!
从这两个“痛”中,我认识到,需要提高的,还有自己的课堂注意能力!
师:好,你接着说,还有哪些词语?
生:极力、鼓动
师:那么请你把你找到的词语送到这个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这个句子。
师:他读出了飞蛾挣扎着求生的欲望。同学们,再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中,描写飞蛾动作的词语,看看飞蛾都做了哪些动作?
生:默读,画动词。
师:(巡看一会儿)同桌前后交流一下。
生: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不知道该和谁交流。
反思:
这是我这节课中,唯一的一次小组合作。这次小组合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该和谁是一小组。当时在课堂上,我想到的是课前没有提前把学生的小组分好,课前准备不足。可是现在看了录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语言不准确。我说的是“同桌前后交流一下”,这句话有问题,应说成“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一下”。事实上,我课上看到大家不知道和谁一小组时,我又补说这样的话,结果,学生们就很有序了。课堂语言不准确,会给学生带来很多错误的信息。做为语文教师,实在应该在锤炼语言上下一些功夫才行。
师:孩子们,交流好了没有?谁来回答?
生:表示飞蛾动作的词语是:飞来飞去、挣扎、鼓动、停下。
师:还有一个动作,这个动作非常重要,就因为这个动作,影响了作者的写作,作者才一下子捉住了它。
生:骚扰。
师:我们读有飞蛾动作的句子,要让老师感受到它的动作。
生(齐):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师:(感觉到学生没把动词突出出来,打断)停,在我头顶上——(打着手势,一字一顿的样子)
生(齐):(在老师手势引导下,一字一顿地读)飞-来-飞-去……
生:(在老师手势引导下,突出了动词,读得很有韵味儿。)
师:这两个句子分别是“我”捉住飞蛾前后飞蛾的表现。起初飞蛾是自由的,它在不停地飞,它在不停地怎样着作者?
生:骚扰
师:什么叫骚扰?
生:打扰、捣乱。
师:这时,正在安心写作的作者会怎样想?
生:烦人
生:真讨厌。
师:这时候,在这种心理下,咱们再来读一读的飞蛾动作的第一个句子。
生读
师:真烦人的飞蛾啊,这时作者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
生:一伸手捉住了它。
师:飞蛾的生命紧紧地攥在作者的手里?面对捉在手里的骚扰自己的飞蛾,作者会怎么想?
生:捏死它
生;把它打死。
师:作者和大家想的一样。可是,这时候,飞蛾发出了自己对生命渴望的信号,它发出了什么信号?
生:极力鼓动双翅。
师:好,我们做一做这个动作,鼓动,极力,极力表达它对什么的渴望》
生边做动作,边说:“生命!”。
师:好,我们读一读这个飞蛾极力渴望生命的句子。
生充满感情朗读。
师:动词要突出出来,因为刚才飞蛾只是轻轻地在鼓动,轻轻地在挣扎,飞蛾再一次鼓动,读
生更有感情朗读。
师:它在鼓动双翅的时候,假如飞蛾会说话,它仿佛在说什么?
生:快放了我吧!
生:我要自由,放了我吧!
师:我要求生,我要……
生:好好地活着
师:我的生命就是——活着。我们再来读一读飞蛾挣扎的句子,把飞蛾的挣扎从我们的声音里读出来,读
生感情朗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仿佛在说:我要……
生喊;我要自由!
师:这时候作者和飞蛾产生了共鸣,这时候作者又会怎样想呢?
生:“我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师;震惊的时候,作者会怎么想?刚才还想杀死它,现在又会怎么想?
生:放了它
师:读书中的这个句子。
师:对飞蛾来说,它的生命掌握在谁的手里?
生七嘴八舌:作者、自己
师:有人说作者,有人说自己,大家说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
生齐:自己。
师:因为飞蛾做了什么事,作者才放了它?
生:想要求生。
师:书上是哪句话?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飞蛾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切全由自己决定,谁必须对自己负责,在第二自然段中?
生:飞蛾。
师:把飞蛾送进这句话中,读
生:一切全由飞蛾决定,飞蛾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我们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从飞蛾求生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知道,生命就是好好地活着。
反思: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中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在这里,我通过了找动词,做动作感知词语,挖掘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说话训练,将学生置身在当时的处境中,与作者同思考,和飞蛾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感情朗读。从学生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和不断耸动的小肩膀上,可以看出学生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出了飞蛾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孩子们的情感,通过“听、说、读”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了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虽然距这个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从这段的教学中,我还是看到了自己已有的进步。这个进步,让我感受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快乐。
师:那么,我们还对哪件事感兴趣?
生:请大家把目光聚集到第三段。
师:这个开场白太精彩了!
生接着说:幼苗生长让我感觉到瓜子苗不屈向上的精神,我从“冒、冲破”里体会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又全面又完整,你是我见过的聪明孩子中的一个。大家读一读她刚才的那句话。
学生交头接耳,低低在问:哪句话?
反思:
这是这节课中的又一处败笔。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话语表述不准确,可以这样改:“请大家读一读含有她刚才说的动词的那句话”;二是教师对课文不熟悉,说话时欠思考。
师:这个小幼苗,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生: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师:是舒适温暖还是恶劣?
生:恶劣。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小幼苗茁壮成长,而且小幼苗的生命有多长?
生:只有几天。
师: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它也要绽放出自己最美的光彩。我们再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里作者写了植物,那么植物当中,我们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像这棵小幼苗一样茁壮成长的植物?
生:生长在沙漠里的仙人掌。
师:老师呢,在去九里沟的时候,在那里有一个大石头,在石头缝里长着一棵大树,这棵树的树冠也有好几米大。咱们上山旅游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植物?
生:见过。有一次,我和我爸妈去王屋山,吃饭的时候,看到悬崖峭壁上还有一棵树在生长。
师:嗯,你还用了一个词“悬崖峭壁”。回看板书,飞蛾是动物,幼苗是植物,对于植物来说,它的生命也像第四段中最后一句话说的有谁决定?谁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幼苗。
师:我们可不可以把“幼苗”也送进这句话里读一下?
生:一切全由幼苗决定,幼苗必须对自己负责。
反思: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要有变化、有起伏才好。我本来就预设这里要略讲,是个放松的环节,因为它和飞蛾求生这段相似。我主要设计一个训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可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没有被发掘出来,虽然我采用了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引导的办法。现在看录像究原因,我感觉是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刚把问题抛出来,就期待着学生的回答。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实在与自己“怕拖堂被扣分”的思想有关。又一次没有静静等待花开啊!
师:作者写了动物,写了植物,都比较有代表性,又写了人,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活着,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跳,那么,老师想问一下,这里面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哪句话?面对自己鲜活的生命,她将怎么做?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我们拍着自己的胸口,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生拍着胸膛读这句话。
师:它是我们的,独一无二的,面对我们的生命,我们将怎样做?
生: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师:(出示小黑板中的这句话)读
生读。
师:怎么来使用我们的生命?
生:做好事。
师:让生命充满道德的光芒。
生:好好学习,珍惜时间。
师:让生命充满蓬勃的力量。
生:尊老爱幼
生;乐于助人
生:热爱祖国
师:(出示小黑板),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把我们对生命的感悟读进去。
生读
师:什么叫糟蹋生命?
生;浪费时间
生:做坏事
生;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好好学习。
师;让我们把对生命的感悟再送进这句话中。我们的生命也由我们自己决定,(出示小黑板)读
生感情读: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我们的生命就是好好地活着。
反思:
在这段教学中,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落脚点。我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较容易地完成了要求。作者杏林子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人们积极向上、珍爱生命。但我感觉这里的深度和力度挖掘的不够。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人们都会珍爱生命。可一遇到挫折和打击,可能就会意志消沉。如果在这里,我再加进杏林子的事迹简介,或再讲一件一个孩子因为受不了父母一句批评的话而自杀让大人很伤心的事情,或者讲一些身残志坚的事情,这时学生们的感悟就不会只停留在顺境中,也会深刻意识到逆境中的生命更可贵。
三、总结回顾
师:今天学了这一课,大家有什么感悟?或者说有什么收获?
生:热爱生命。
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在你手中。
师:让我们一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生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反思:
当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常会这样问自己,也这样问学生,在这节课中收获了什么。如果我的目标在学生的总结中,得到了体现,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四、初知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利用生命这一课,教给了大家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四读学习法”,咱们来一一对照“四读学习法”:第一读,读内容,(板书:一读内容),(指黑板上板书的三件事情),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读,读作者和我们自己的情感,(板书:二读情感)这一课的情感就是要好好活着,珍爱生命。第三读,读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三读写法),作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种事物,分别是……
生:动物、植物、人
师: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事间万物都有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第四读就是老师现在想说的,(板书:四读课外),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希望同学们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反思:
课文只是一个课例,在这个课例中,我还试图想让学生学到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学会学习。这个方法,是我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中总结出来的。从孩子们认真记下这些方法的专注劲儿和着急劲儿,我感受到,授人以渔的重要性。
总评:
在没有看到自己的录相课以前,感觉自己是个表达能力还凑和、但话语不多的人。看了自己的课堂实录,真的很替自己汗颜:
一、语言拉杂,闲话太多,常会重复学生说过的话儿,甚至有时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现象,心里想的,嘴上怎么也说不出来,或说出来了却是言不达意。话语里少了一份干净和清爽,还少了语文老师应有的课堂语言中的语文味儿。
二、条理性和逻辑性差,随意性强,偶然会出现本来是后面的环节却在不经意间就从口中溜了出来,像对“挣扎”理解,结果出现“卡课”的现象,就像磁带卡住了,没法唱了,就猛地硬跳过去。上课只有大致的思路,粗线条的思维,少了一份细致。
三、教学不够机智和灵活,这与性格中的认真和实在有一定的关系。但我相信后天可以慢慢培养。
四、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从这节课中,我感受到自己以前的学习、实践、反思、失败都是有益的,这些东西会在课堂上,在最需要的时候闪现:当有困惑时,它会及时告诉你该怎么做;当遇到要犯的问题时,又会突然跳出来提醒你。
总之,这节课让我感觉到,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只要曾经付出,终将会有收获。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生命生命》教学实录与反思发布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