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课堂实录 师:以授课地点的不同启发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引入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复述课文大意:“1903年,人类发明了飞机,因机翼发生剧烈抖动而机毁人亡,后来人们发现蜻蜓翅膀后面有一个后斑点是影响翅膀抖动的关键,人们就以此改进了飞机的性能”
【听回答时不断看书,另有同学不停地举手,以其让老师点自己来回答,这种师生都不听正在回答问题的情形让人感到很奇怪】
师:《人类的老师》里面只讲了飞机吗?【显然,老师对刚才只复述“飞机”一事感到不太满意,在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示】
生:马上附和说:“还有轮船”
师:对啊!还有轮船,概括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还是在抓住小细节在【这种对学生回答的判断不合理。第一、学生抓住了飞机仿生蜻蜓飞行不是所谓的小细节,只是没有说出轮船。第二、对这个学生回答之后,还可以进行追问,文章还有其他类似的实例吗?能更简单地概述吗?同时,提醒所有同学注意对这位学生回答的倾听。这样一则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二则培养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的倾听习惯,而不是在跟着老师去猜想答案】
师:大家看看《人类的老师》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一自然段就可以做个参考,谁来把主要内容说出来就可以了。(学生举手不多,此刻老师再次提示)
师:因为《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时,老师已经调整了问题难度,按段落进行逐步概括。这里是否又回答刚才学生回答的那个结点呢?如果按照上述思路:抓住一个学生回答,并在逐步提示下完成总结概述训练,并让其他同学倾听模仿,此刻已经不需要再进行分段练习了】
生:说不清楚
师:看书说啊
生:仍旧没有能说清楚
师:在只言片语中得出答案“人类是怎样制造飞机的”【这样的总结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因教师急于向第二段概括,而没有仔细思考这句结论准确与否。可惜,学生马上学好了模仿于是,这样总结第二段的大意】
师:第二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人类是怎样制造轮船的【这个答案显然也不准确。应该是“人类是怎样依据动物身体构造的原理制造飞机和轮船的”】
师:对呀。现在我们把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这段短文的大意,怎么来概括?
(生还是无法完整表达全文的大意,是只能在在学生的只言片语中拼凑答案)
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科学家在蜻蜓身上发明了飞机;从鲸鱼的身上发明了轮船【严重的不准确。应该说,从蜻蜓身上改进了飞机,从鲸鱼身上改进了轮船。造成这个答案的原因在教师对第一段的总结出现了偏差所致】
师:对呀
生1:就是,就是科学家仿照动物制造了许多伟大的发明【目前表达最正确的发言】
师:坐下去,同学们,以后回答问题一定要想好了再说【这个学生已经想好了,并且明确了两个关键词“仿照”、“发明”,只是有些着急,开始说了两个就是就是。这里老是把着急判读为没有想好】
生2:举手
师:哦,你说
生2: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打扫”森林》这篇文章
(老师感到意外,笑了一下,后退几步,但没有中断学生的回答)【很奇怪,生2为什么没有接着老师的要求继续对《大自然的启示》一文进行概括,并且在老师提出“以后回答问题一定要想好了再说”的提示之后。可见,这个学生根本没有倾听生1的发言和老师的提示,而是一心关注自己关注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状态不利于学习和交流】
(生2复述林务官的行为,并且几乎重复了课文,最后得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师:那你后面的就是得到的启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课文中的大意和启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那么,在你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哪些词、哪些字、哪些句子让你眼前一亮,然后又仔细品味了一番呢?
【由此往下,老师开始进行第二个环节:品词析句。但对于上面环节的大意概述没有做出一个总结性的归纳,学生的总结概述能力几乎没有得到点播和提升】
生:马上举手
师:没有叫起来回答,提示看书
生:工人按照林务官的命令,把树木统统看光。这个“统统”用的很好。表明他们对杂草和灌木一点也不放过。
师:同学们,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呢?【显然老师发现刚才学生对这个统统两字的读音不准,而不再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是否应该先处理学生对教师提问呼应的评价,然后再说读音呢。比较而言,怎么表示自己对文字的敏锐度要读音是否准确更重要】
生:提出不同读音
师:它是多音字吗?谁查字典了
生:读一声和三声
(师去黑板前进行板书并讲解并让学生拼读统一、总统,书上这个词读一声,并让刚才回答问题的孩子再次起来回答)
师:你说,字用的好还是词用的好
生:词用的好
师:好在哪儿?
生:好在,是指把杂草全部砍光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说的
生2 :还有就是连地上的枯枝败叶的“连”
师:连,为什么?你品位到什么了
生:停顿了一下,就是 地上的枯枝败叶他们也打扫的很干净,一点也不留下。
师:一个“连”突出了打扫干净的程度【这里不是说干净的程度,而是说执行林务官的态度】
生3:我要说的是下面的句子
师:待会再说,就是现在这个句子。生3坐下
师:我们经常说,用词不要重复,重复就不美了,那么你发现没有这个句子里那个句子里出现了重复
生:统统
师:作者难道不知道吗?重复了不美,为什么要用两个重复呢?能不能换换,这里用了统统,哪里就用全部呢?我们平时经常说老师这里用词重复了,那么你想想这里为什么会出现两次重复的运用呢?
学生还是不甚理解,教师提示读读,不读是体会不到的,生开始阅读。
师:我们来换一下,“把灌木全部拔光,把杂草统统除净”这样换一下多好啊。【老师在激学生】
生:马上说不好
师:让学生换词朗读。一次是全部+统统,一次是统统+统统。读完之后,你们感到到个好
生:原句的好
师:读起来有一种——
生:连贯的【显然不对】
师:(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读起来有一种叠词效果【此处用时过长,切方法不科学,最好用另外几种叠词的案例加以佐证为宜】
师:你们能把这种干净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那些词语觉得好呢?
生1:老师能提个问题不能?
师:可以啊
生1:“打扫”森林的打扫两字为什么加上引号?【好问题!看老师怎么处理这样的教育契机?】
师:哟,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呢?【为什么不肯定学生的问题呢?】
生2: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打扫,不是清洁,而是他们认为不需要的东西都砍了(师补充,除去什么都砍光了)生补充说树木,和我们平常的打扫不一样,所以要加个引号。【这样的解释牵强。打扫一般是为了环境整洁,居住舒服。而林务官的打扫也想让大树下面的环境整洁,干净,但却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因此加上了引号】
生3:异想天开这个词用的好
师:好在哪呢?
生3:我读的时候把它去掉了
师;读读试试
生: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的灾难,另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加上异想天开感到林务官下的那个命令有点那个…
生补充说(命令)不太真实【怎么这样理解】不太对
师:是不太对还是不对
生:不对,荒唐
师:所以他们的命令是异想天开的【好像不准确】让学生再读
生:读树生病的一段……【发现一种现象,无论是学生回答问题还是教师在点拨提示,绝大多学生都没有倾听,依旧我行我素,思维游离在教师的引导之外。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随声附和,这种随声附和显然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
学生继续在书中挑出字词“美滋滋的”“吃”、“咬”、“钻”;“逞凶”与后面的“吃咬钻”有关系“大量繁殖”“渐渐被毁了”“成群”
师:谁站起来把害虫的凶读出来【这怎么读呢?这样科普类的文章能读出多少味道呢?就是把关键词读重一点吗?怎么把害虫逞凶的劲读出来呢?】
生:最后一个学生读的很通顺,流畅【这也比关键词处读重的要】
学生朗读时,都把吃、咬、钻读的特别重,这是什么原因。
师:提示“锄”与“除”两字的不同
师:我们继续交流那些字词?
生:圆圆的大头鲸
师:原来轮船的设计和什么有关系?
生:十几个人在争吵着回答【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这样情况】
师:你们查到那些资料给我们其实呢?
众生:鲁班发明锯、水母能听出很远(概括的不行)、蜂鸟与直升机、吃猫的耗子(是什么启示呢?)乌龟壳与弦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在哪里发明的:埃及、尼罗河边吗?)
师:板书学习了《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我——
生:我们只有认真观察,认真学习,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本领
生2:我学到了大自然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大自然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让我们创造一些小发明【是先去回答模仿和创造的那个学生回答的】
生3:我们懂得了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生4:我们懂得了生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生物是什么?
生:挣答
生5:我们懂得了爱护生物
师:这节争取到发言的机会的孩子很好,没有发言的孩子时间长了就生锈了,要想脑子发亮就应该多发言。下课。
【没有良好的倾听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没有教师准确的呼应就没有学生准确的回答,在课堂上,教师任何一次肯定和否定将直接决定着下个被肯定或否定“人”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将成为他们学习习惯的阶石】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课堂实录发布于2020-11-09